图片正在加载中...
信用信息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 站内文章
温馨提示
您将要链接的地址
已离开信用中国(辽宁凌源)网站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风险提示
靠“飙演技”卖货 如何守住诚信经营的底线?
发布时间:2020-08-12
来源:经济日报
专栏:风险提示

     妻子为了销量不得不降价卖货,却因此被丈夫辱骂;主播为了给粉丝低价折扣,自掏腰包补齐差价……从去年开始,这样的场景就出现在一些网红直播间中,并被越来越多的主播效仿。近日,某知名直播平台发布公告称,对通过恶意砍价、吵架、辱骂、演戏等方式诱导粉丝购买劣质电商团伙商品的部分主播,作出停止直播14天的处罚。

  “直播卖货”不能“全靠演技”

  随着互联网经济发展,直播带货作为一个新兴行业迅速崛起,成为疫情防控下新的经济增长点。但是,作为一种新销售形式,直播带货也存在着诸多乱象,虚假宣传、货不对板、售后维权难等问题多发。

  “直播卖货,全靠演技”——在主播与商家的连麦中,主播强硬要求卖家降价,经过一番“腥风血雨”的讨价还价后,卖家豪气妥协;夫妻或情侣一类的商家中,一方发脾气故意要以低价格卖货,另一方面却辱骂对方;主播拼命向商家砍价,砍不下来后愤而表示“自掏腰包补齐差价”,以便给粉丝创造低价折扣……这些让人“感动”的卖货细节,原来很多只是演戏。这让知道真相的消费者情何以堪?

  “演戏卖货”透支整个行业的前景

  以这些不光彩手段诱导粉丝购买商品,严重违背了社会公序良俗,恐怕也属于欺诈消费者的行为。按照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侵害消费者权益行为处罚办法》的规定,经营者在提供商品或者服务中,采取虚假或者其他不正当手段欺骗、误导消费者,使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的行为,就是欺诈消费者的行为。而“直播带货”演变成“演戏卖货”,自然属于以虚假或引人误解的手段欺骗、误导消费者的情形。

  在“演戏卖货”这类消费欺诈中,主播收获了打榜的钱以及与商家合作的费用,商家以不错的价格卖出商品,有的还是劣质商品,而粉丝则成为被“套路”的消费者,因为信息不对称,还以为商家吵架、主播砍价等跌宕起伏的“剧情”是为自己好,这对消费者非常不公平,导致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受损。因此,电商平台有义务采取措施进行治理,因为营造一种公平、协作、善治的网购环境,是平台的职责所系。

  念台词、飙演技,主播首先辜负的是粉丝信任,消磨的是观众热情。起初也许会有人跟着“入戏”、激动“剁手”,但相似的情节上演得多了,观众又怎会猜不透这背后的猫腻?粉丝和观众的支持,称得上直播带货赖以生存的根基;透支了这份信任,砸掉的不仅是主播自己的名誉招牌,更可能是整个行业的前景。

  治理“演戏卖货”不能止于罚商家

  对此,有关部门应尽快健全相关法律法规,给直播带货划定边界,整治辱骂、打架式等违背社会良俗的模式,对销售劣质产品等行为给予处罚。同时,平台也应积极配合整治各种直播带货乱象,完善投诉、售后等渠道,让消费者有地方申诉,平台诚信才是发展的根本。当然,消费者也应冷静消费,理性购物,莫被一时的热闹和虚假繁荣冲晕了头脑。

  当然,治理“演戏卖货”不能止于平台自罚商家,还需市场监管部门加大监管力度。平台给予封禁直播的处罚时间有限,被封禁期间可以上传短视频,解禁后又可以直播卖货。在这种情况下,市场监管部门应畅通举报机制,对每起“演戏卖货”加大执法力度,让相关平台、主播和商家多交“学费”。普通消费者可能难将“演戏卖货”和营销完全区分,相关部门不妨细化直播卖货的规矩与制度,防止打擦边球。


经济日报 | 2020-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