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正在加载中...
信用信息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 站内文章
温馨提示
您将要链接的地址
已离开信用中国(辽宁凌源)网站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诚信建设万里行
【诚信建设万里行】凌源诚信宣传-外地做法 特区公证改革闯出新路子 ——厦门市公证体制改革机制创新取得阶段性成果   
发布时间:2020-07-16
来源:厦门司法行政网“诚信万里行”专栏
专栏:诚信建设万里行

  新一轮公证改革启动以后,厦门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按照司法部和省司法厅的总体部署和要求,立足特区公证行业发展实际,统筹谋划公证体制改革机制创新,制定了“扩大试点、优化机制、典型示范、带动基层”的公证改革路线图,发扬爱拼敢赢、先行先试的精神,综合施策、精准发力,闯出了一条以创新创业为特征的公证改革新路子。

  一、扩大试点,新合作制公证机构平稳起步、向好发展

  2017年8月,厦门市被福建省司法厅确定为新合作制公证机构的试点地区之一。厦门市主动担当、积极作为,一方面深入总结2000年组建、发展合作制公证机构鹭江公证处的成功经验,另一方面结合新时代公证行业发展新要求有序推进试点工作,防止“简单复制经验”,着力将开元公证处打造成新一轮合作制公证机构试点的“厦门样本”。一是组建精英化团队。从严把关发起人的政治素质、道德品质和业务素质,确保机构牵头人和核心团队合格过硬。二是推行个性化服务。坚守新合作制公证机构的公益属性,指导开元公证处为当事人量身订制个性化服务方案,提供“一站式”服务,并根据当事人实际需求联动各方力量,群众只需“一次挂号”即可享受全方位法律服务。三是坚持差异化运营。引导新合作制公证机构走特色化、差异化发展路子,重点打造知识产权保护公证业务,努力实现“弯道超车”。开元公证处成立一年来,办证总数7080件,业务收入534.46万元,呈现出蹄急步稳、顺利推进的发展态势。

  二、优化机制,事业体制公证机构焕发活力、创新发展

  因部分业务骨干参与发起创办新合作制公证处,做为事业体制公证机构的厦门市公证处一度出现业务下滑、人心浮动、队伍不稳等问题。厦门市审时度势、果断决策,一手抓处领导班子建设,一手抓公证业务创新拓展,迅速“变危机为转机”,推动公证员人均办证数、业务收费数实现双增长,事业体制公证机构焕发出创新发展的勃勃生机。一是配强领导班子提升队伍素质。及时从局机关选派综合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处长到市公证处担任党支部书记,主持全面工作。新搭建的班子打出一套“强党建、转观念,调机制、促业务”组合拳,迅速稳定队伍、扭转局面,实现了“人心不散、队伍不乱、业务不断”。同时采取公开招考补充、内部岗位调整等方式充实一线工作人员,加强教育培训,为提升队伍素质、积蓄后备力量打下了坚实基础。二是落实绩效工资激发工作活力。将工资与个人岗位职责、工作表现及业务实绩相挂钩,实现按劳分配,多劳多得。试行团队分配方案,积极探索绩效分配方案改革新模式,最大限度调动工作主动性和积极性。2018年公证员人均办证数、收费数与2017年相比,增幅分别达23.31%和36.09%,激励机制成效明显。三是创新工作机制拓展业务领域。联手互联网平台公司、数字认证机构、云存储公司等开发“电子数据公证平台”,打造全链式电子数据公证新模式,率先破解电子数据成为法律证据的难题。携手中山医院创新办理手术术前声明公证,有效减少医患纠纷,“对症下药”解决社会治理的痛点。

  三、典型引路,领军型公证机构再创佳绩、跨越发展

  近年来,厦门市首家合作制公证机构鹭江公证处积极推动公证实践、法学研究与信息技术的有机融合,逐步发展成为海峡西岸规模最大的公证机构,业务收入突破1个亿。公证云平台、知识产权公证保护平台和诉讼与公证协同创新中心等三个“全国首创”,得到了来闽来厦视察的原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政法委书记孟建柱充分肯定,其中诉讼与公证协同创新“厦门模式”被最高院、司法部推广全国。2018年,鹭江公证处持续以“敢为人先、永不止步”的精神加力奋进、跨越发展。一是跨区域合作有新突破。先后与贵州省遵义市法信公证处、安徽省六安市江淮公证处签署《战略合作协议》,通过跨区域合作,成功把党建品牌、人力资源、管理经验和公证信息化等优秀发展成果,在两家新合作制公证处“嫁接应用”,有力促进两家新合作制公证处工作平稳起步、业务稳定增长,满足了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公证服务需求。二是司法辅助工作有新成效。先后与厦门理工学院、城市职业学院签定司法辅助人才培养战略合作协议,并在翔安区法院设立“司法辅助实习基地”,整合法院、公证机构、院校及社会优秀资源,协同培养高素质、技能型的适用性司法辅助人才。三是公证信息化建设有新进展。全新推出公证自助服务终端,实现预约申请受理、公证快速办理、公证书副本申请、公证档案查询等多种功能。推广电子公证书交换与使用和线上电子数据保全与存储,电子数据存管业务实现了当事人“一趟不用跑”。

  四、带动基层,区属公证机构积极跟进、联动发展

  厦门市强力推进市属公证机构改革,带动各区跟进开展公证机构改革创新。特别是特区发祥地湖里区更是走前头、当示范,区委书记主持召开会议,专题研究区公证体制改革机制创新工作,确定《关于加快推进湖里区公证处改革的实施方案》,成立由区委政法委书记担任组长的改革领导小组,加快推进区公证处创新发展。一是创新人事管理制度。编制管理实行备案制,合理核定公证员控制数,保留公证处领导职数编制,现有在编人员实行“老人老办法”。二是创新财务管理制度。实行独立法人财产和企业化财务管理制度。公证处每年提取公证费收入总额的10%作为事业发展基金,90%作为公证处运营经费。三是创新分配激励制度。以完善工资分配激励约束机制为核心,按照按劳分配、多劳多得的原则,建立与公证机构公益属性和服务职能相匹配的绩效考核分配激励制度。 

  目前,厦门市公证机构从7家增加到8家,全市公证从业人员由253人增加到346 人,执业公证员由86人发展到95人。8家公证机构除两家合作制外,其余6家全部划入公益二类事业单位,落实独立法人地位,实现人、财、物和管理充分自主,全面实行绩效工资分配制度;有4家机构创新编制管理,招收非编人员实行备案制;有4家机构不实行收支两条线,基本实行了企业化财务管理。厦门市公证体制改革机制创新取得阶段性成果,主要得益于:

  1、始终坚持把公证改革创新置于党委政府工作大局谋划推动。厦门市委把公证改革创新作为建设法治中国典范城市的重要内容,列入年度法治厦门工作要点全力推动。厦门市司法局围绕市委、市政府关于全面深化改革、推动高质量发展等工作大局,统筹谋划公证改革创新工作,做到与党委政府中心工作同频共振。主动呼应司法体制改革要求,积极推动公证与诉讼协同创新工作,解决法院“案多人少”的问题。主动融入厦门“五大发展”示范市建设,组织公证机构对接服务重点企业、重大项目,全力为全市开展“千亿产业、千亿投资”工作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公证法律保障。

  2、始终坚持把公证改革创新与现代科技信息技术融合发展。厦门市抓住现代科技尤其是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契机,在“公证信息化”和“信息公证化”同时发力,推动公证业务与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深度融合。在公证信息化方面,鹭江公证处全国首创的公证云平台,覆盖31个省(市、自治区)1700家公证机构,订单量居全国首位。在信息公证化方面,厦门市公证处创新推出的“电子数据公证平台”,产生了全国电子数据全链式(即全流程动态监管)公证模式下第一份公证书。

  3、始终坚持把公证改革创新与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紧密结合。厦门市积极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提出了“足不出户、公证到家”、树立“铁证”意识等创新理念引领公证改革,推动公证行业贯彻落实“放管服”改革要求,开展公证“减证便民”各项工作,利用在线受理平台、公证云手机APP、微信城市服务公证端口等推行公证案件线上办理,力求“一趟不用跑”、“最多跑一次”。同时,强化公证质量监管,严格落实“五不准”规定,定期开展“双随机”检查,杜绝错证假证,力求把每一个公证案件办成“铁证”,切实让群众享受到公证改革创新的“红利”。

  1. 始终坚持把公证改革创新与公证行业党的建设同步推进。厦门市坚持政治引领、党建先行,把党的领导贯彻到公证改革创新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厦门市司法局党组专题研究、推动全市公证改革方案的制定、新合作制公证机构发起人的遴选、事业体制公证机构机制的优化等,确保公证事业沿着正确方向健康发展。创新公证行业党建工作,跨界组建公证与司法鉴定行业党委,在行业中开展创建“党员先锋号”“党员示范岗”活动,实现以党建带队建促发展。特别是开元公证处正式成立后,行业党委及时指导同步建立党支部,做到党建引领试点工作,为新合作制公证机构平稳发展提供有力的政治保障。

厦门司法行政网“诚信万里行”专栏 | 2020-0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