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日早上8点20分,着一身藏蓝色工作服的陈明出现在成都侯家公交站。他先去调度室测了个体温,体温计上显示的数字是37℃。从调度室出来后,陈明径直走向一辆48路公交车,逐一检查引擎、天然气、轮胎和外观。一切正常。
他又钻进一个房间,出来时手里提着一个装着84消毒水的喷壶、一块毛巾、一个拖把,脚步飞快。开始消毒了。陈明先打开所有活动车窗,从投币箱、驾驶室开始喷洒消毒液,之后将喷壶对准车内右侧的扶杆把手一路往车尾方向走,再沿左侧走回车头。乘客能接触到的车厢上半部分消毒完毕,陈明开始喷洒地面和板凳,座位边侧和缝隙也不放过。两圈下来,再用干净毛巾把残余的水分擦干。
32岁的陈明是成都48路公交司机,这样的“流程”他每天早上发车前都要做一遍。
从上个月24号开始,成都公交集团对出行的公交车执行严密的消毒工作,除日常车身清洗,每天对每车进行不低于3次的全方位消毒。发车前的清洗消毒工作由司机完成,其他时段由保洁人员执行。
大年三十开始陈明就一直坚守在岗位上。他告诉红星新闻记者:“我是党员,这时候更要第一个顶上。有时候可能只有两三个乘客,但我们丝毫不敢懈怠”。
疫情下的48路,高峰时期只能载客20个左右。这天陈明本该休息,但为了顶同事的班,他还是早早起床,跑了一趟。
48路从侯家公交站出发,一路向东,经春熙路太古里,最终在牛王庙公交站停下。正常情况下,这条穿城而过的“公交大线”,每天要发送约180班,疫情下,这个数字削减至80。一台车一天的客流量只有约150人次,比正常情况减少了5倍以上。高峰期发车时间也从3分钟延长到8分钟,即便如此,一趟车也只能载客20人左右。
8点48分,检验员上车做最后的消毒检查,确认完毕,车子缓缓驶出站台。几个站过去,站台上人影寥落,没有一个人上车。公交集团在每一扇活动窗户边都贴了张“请保持车内通风”的小纸条,风从车内穿过,84消毒水的味道越来越淡。
过于安静的车厢让陈明心里有些伤感,“放在平时,这条线一路都是满满当当的,买菜的大妈,上学的孩子,匆匆的上班族,每个面孔都是鲜活的。”
陈明喜欢热闹,也喜欢和人打交道。在他心里,公交车就像一个小世界,他在这里看过太多故事,有冲突矛盾,有焦虑浮躁,也有温暖的“小确幸”。在一个红灯口,看着斑马线上一对戴着口罩相互搀扶的老夫妻,陈明突然想起1月27日这天,成都开始实施市民乘坐公共交通必须戴口罩的规定,那天起,公交集团就在乘客上车旁的车窗上贴了张提示乘客戴口罩的纸条。
“那时很多老人不理解”,第二天陈明就遇到一位不戴口罩径直冲上车的大爷,怎么劝也劝不住。僵持不下时,车内一位女乘客从包里掏出一只口罩送给了大爷。“当时口罩已经很难买到了,算是‘稀缺’物资。”
现在,他已经没见过不戴口罩的乘客了。绿灯亮起,陈明脚踩油门,车子慢慢驶了过去。
坚持5年祝福乘客新年快乐,有人知道他的名字,有人写信感谢他。
陈明在这条线上跑了10年,这条路上的很多老面孔都记得他,有人还知道他的名字。
大年三十那一晚,因为在收班车上对乘客说了句“新年快乐”,第二天陈明就听说,有市民给市长信箱写信,点名表扬了他。这并不是公交集团的规定。在每个春节对乘客道一句“新年快乐”,陈明自发坚持了5年,成为了习惯。乘客的表扬让他意外又感动,也让他想起5年前。
5年前一个春节,晚上11点30分左右,也是收班车,车上来了位太婆,因为错过了56路,她想让陈明开快点帮她追上前面的56路。这既不符合规定,也很不安全。因为没追上,太婆一直在旁边责怪陈明。“很无奈”,陈明只能给太婆解释,最后让她在可同站换乘的站台下车。 “我没做错什么,大年三十晚还要站好最后一班岗,说不委屈是不可能的”。那时车里还有四五位乘客,后来一位大爷要下车时专门给他道别:“师傅辛苦了!”简单一句话,让陈明内心的阴霾全部消散,他从没想过,一句话能蕴含这么大的能量。从那以后,每个春节,他会对每一位上车的乘客说声“新年快乐”,大年三十、春节还在上班,大家都不容易。
进入华侨城站后,上车的乘客多了起来。75岁的王太婆在儿子李先生的搀扶下拄着拐杖颤巍巍走了上来。陈明一直注视着王太婆,等对方坐稳了才将车子驶出。
王太婆今天要去抚琴路一家医馆看腿,她在这附近住了大半辈子,也是48路上的老面孔,儿子的车她不愿坐,“就这趟车,习惯了”。一开始李先生是不愿的,但拗不过母亲,刚开始还有点担心,上车后却安心下来。“每次进来车窗都开着,车里空气好,还能闻到淡淡的消毒水味道,这证明车子开出来前是经过全方位消毒的。”他对记者说:“他熟悉这条路上的所有东西,就像熟悉自己的家”。
早上10时许,陈明的车子驶进牛王庙公交站。等候发车的间隙,他把车子驶进清洗机。关闭车窗,机器启动,一大片水瀑喷洒在车身上,清洗器在车身来回转动,三四分钟后,车子驶出。陈明告诉记者,每趟车进站都要进行这样的清洗程序,保证车身清洁。返程路上的人更少。
51岁的曾志在盐市口站站了会儿,等来了48路。曾志家住营门口,现在在市区一栋楼里做物管,昨晚他值了一个通宵班,刚撤下来准备回家补觉。他戴着口罩,闭着眼睛坐在位置上小憩。在一个有斑马线的地铁打围处,陈明减缓车速,轻轻踩了下刹车,曾志有些好奇,他睁开眼,看到前方一位市民骑着共享单车从公交车前面斜着穿行而过。“司机稳当”,这是让曾志在特殊时期选择公交的理由之一。曾志在盐市口工作了3年,几乎天天值夜班,48路也就成了联通家与工作的交通线路。对48路没有特别细腻的感情,但就是离不开它。他笑着对记者说,“特殊时期,48路每天如期而至,让我觉得这个城市还有很多人和我一样努力坚守在一线。当然,既然在运行,证明公交系统也把防疫措施做到了位。”刚说完这话,营门口站到了。曾志扶着栏杆下车,车内又只剩下司机和记者两人。
陈明这趟车,往返只装了50人左右,大部分时间里,都是他一个人在前方默默开行。10年,每天4个班,每班往返33.3公里,28个站台,陈明熟悉这条路上的所有东西,就像熟悉自己的家。日子久了,“这条路上哪儿有个坑,哪段路行人喜欢从角落蹿出来,哪里的火锅店今天没开门,就连哪个地方的树枝长长伸出来刮到车窗了,我全都知道。”
“一个称职的公交司机要有良好的观察性和预见性,在事情发生前做出判断再做出最稳妥的决定,就连一个刹车减速都要考虑到身后乘客的感受。现在人虽然很少,但我们也丝毫不敢懈怠。”
十年公交人生:“我是党员,这时候更要第一个顶上!”
陈明把内心的坚韧归结于5年的当兵经历。
2005年,18岁高中毕业后,陈明就入伍当了兵。5年后退伍,陈明在一众岗位里选择了公交司机。“我一直没机会和社会接触,这个岗位能让我尽快融入社会。”那时他没想到,这一跑,就是10年。10年里,除了结婚和儿子生下来那年,每个春节,陈明都主动提出坚守岗位,今年亦如此。五年前48路分班制后,陈明又主动提出负责收班——48路收班车是晚上11点,由于班型特殊,陈明每天早上6点出门,一岁半的儿子还没醒。晚上12点后收班回家,儿子早已熟睡。下午有几个小时的休息时间,陈明可以中途回家陪陪儿子。特殊时期上班,妻子只能适应丈夫的工作节奏。这些年,家人都把团年的时间提前一两天,就为和陈明一起吃顿团圆饭。让陈明坚守在这个岗位多年的,除了身上的责任,还有乘客的温暖回馈。
陈明是个“179”的瘦高个儿,腿长,坐在一平方米的驾驶室里看上去有点局促。夏天温度高,乘客常会给陈明传递“清凉”:有时是一句简单的“辛苦了”,有时是一瓶冰水,他还接到过乘客递来的冰淇淋。一次陈明捡到一个全新的单反相机,失主给他抱来一个冰西瓜,那时候觉得心里特甜。
那你有犹豫害怕的时候吗?“作为一个党员、一名退伍军人,我不需要犹豫,也不能害怕,这是我身上的责任。公共交通是一个城市的命脉,城市要正常运转,这时候更要第一个顶上”!疫情期间客流量减少,今天上午陈明只跑了一趟,中午这会,保洁员像早上陈明所做的那样,对车子又进行了一次全方位消毒。看着车站里被洗得干净锃亮的一排排车,陈明突然想起10年前那个上午,他第一天来这里报到,时年22岁的他坐在驾驶位,反复告诫自己,“一定要开好,一定要开好” 。就这样,陈明坐在这个位置上,开启了他的公交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