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0日,湖南省保险行业协会发布消息称,近期在省内保险市场出现承诺帮助或诱导保险消费者全额退保,从中牟利的机构和个人。尤其是在疫情防控期间,“代理退保”消费陷阱再现。 不仅是海南,在一些其他地区,有社会人员通过社交平台、网购平台、电话短信等渠道,频频向消费者发布“可在全国任意地区的任意保险公司办理任何险种的全额退保业务,100%退保成功”等虚假信息,打着“专业保险维权”名义,煽动消费者委托其代理“全额退保”,开展“恶意投诉全额退保代理”业务,并向消费者牟取高额费用。 存在于市场上的“代理退保”欺诈行为实际上已有很长时间,绝不是个别现象,应引起保险业和消费者足够重视。“代理退保”套路频频,那么该如何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此类骗局何时休? 从去年年底银保监会消保局发布的通报中可以看出,涉嫌违法违规的投诉案件中的“代理退保”等行为已有所抬头,为此银保监系统上下联动纷纷发出风险提示,提醒保险消费者警惕防范骗局,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再从今年银保监系统收到的保险消费者投诉情况看,不少不法分子仍打着“代理退保”旗号牟利,使用令人分辨不清的各种手段,出现了多起消费者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的案例。 日前,银保监会官网发布《关于防范“代理退保”有关风险的提示》,警示“代理退保”中存在的种种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行为,揭示了其中的失去正常保险保障、资金受损或遭受诈骗以及个人信息泄露三重风险。这类行为不仅扰乱了保险市场的正常经营秩序,而且最终会损害保险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所谓“代理退保”的机构或个人利用疫情渲染气氛,诱导保险消费者“退旧换新”,往往是以储蓄型或投资型保险产品的保单持有人为特定目标,以“高额收益”为诱饵,套取资金、转购非法理财产品为最终目的,最终结果是消费者资金的损失。 对于消费者而言,“代理退保”行为存在着经济损失、丧失保险保障等多种风险。为牟取利益,一些办理“代理退保”的个人或团体冒充监管部门或保险公司工作人员进行虚假宣传,称消费者所购保险产品“存在欺诈行为,已有多名消费者投诉”或“继续持有保单将蒙受经济损失”等,挑唆、怂恿不明真相的消费者终止正常的保险合同,使消费者丧失风险保障。更为重要的是,当消费者今后再次投保时,由于年龄和健康状况等的变化,可能会面临重新计算等待期、保费上涨甚至被拒保的风险。 显然,保险产品的主要功能是提供风险保障,不同的人身保险产品其保障范围、缴费方式等有所差异。消费者应了解所购保险产品的保险责任、保障功能、除外责任和退保损失等重要信息,根据自身风险保障需求,谨慎衡量是否有必要终止保险合同,慎重对待所谓的“退旧投新”“高收益”产品等的宣传。 此外,从发生的一些案例还能看出,一些办理“代理退保”的个人或团体打着“维权”幌子获取消费者信任,与消费者签订所谓的“代理维权服务协议”,要求消费者提供身份证、保单、银行卡、联系方式等涉及消费者隐私的敏感信息。除“代理退保”外,有的组织还从事信用卡套现、小额贷款业务,使消费者个人信息资料存在较高的被泄露或被不法分子恶意使用的风险。有的组织甚至在消费者想终止“代理退保”协议时,采用极端手段骚扰消费者,迫使其再次投诉。 需要强调的是,“代理退保”涉及的个人重要信息极为关键。保单是重要的金融单据,包含重要个人信息,消费者应当注重保护个人隐私,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妥善保管重要身份信息、敏感金融信息。如果受到不法侵害,应及时向公安机关反映,保护自身权益。 还要注意的是,在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行为中,某些“代理退保”并非真正为了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而是以牟利为目的。例如,退保前要求消费者支付高额手续费或缴纳订金,退保后诱导消费者“退旧投新”,购买所谓“高收益”理财产品或其他公司保险产品以赚取佣金。部分组织还利用其所掌握的消费者银行卡及身份证复印件等,截留侵占消费者退保资金,甚至有不法团伙诱导消费者参与非法集资,一旦落入骗局,消费者资金损失难以挽回。 针对上述这些行为,消费者必须警惕“代理退保”的风险隐患,谨慎办理退保,依法理性维护自身合法权益不受侵害。同时,消费者如果对保险产品有疑问或相关服务需求,可以通过正规渠道依法合理维权,如保险公司公布的官方维权热线或服务渠道,或者向监管部门反映诉求。 有市场分析人士指出,有很多消费者办理代理退保,从侧面反映出了一部分市场需求。如今互联网使用已经普及,使保险相关的信息更加透明,保险消费者的认知水平提高了。很多保险消费者在初步了解保险知识后,会感觉自己原来买的保险产品性价比不高,甚至意识到可能被保险销售员误导了,因此会寻求其他保险产品升级换代,这也逐步提升了消费者的维权意识。但这样的原由,也让一小部分人伺机钻了空子。 对于监管工作而言,目前存在的代理退保诸多乱象,在一定程度上扰乱了保险市场。这不仅使众多保险消费者失去了保障,损害了消费者合法权益,同时也损害了保险专业维权人士的声誉和保险行业的公众形象。监管部门应当加大整治力度,严惩违法违规行为,不给少数人钻空子的机会,还保险市场一片蓝天。
4月15日是中国第五个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中国人民银行在其微信公众号连发三条关于金融安全的文章,从强化宏观审慎管理、大号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攻坚仗,金融网络安全,密码安全等三个角度,阐述了如何通过维护金融安全坚持总体国家安全。 在强化宏观审慎管理方面,近年来,央行先后通过统一资管业务监管标准(2018),完善金融控股公司监管(2019),加强中央和地方金融协作(2020)等,加强对金融机构和金融业务的管理。 从具体行动来看,央行一是坚强对金融基础设施的监管;二是管好货币总闸门,遏制红馆杠杆率过快上涨势头;三是控制影子银行无序发展;四是对重点风险领域进行精准处置,如成功接管包商银行,推动恒丰银行改革重组,推佛难过锦州银行风险处置和改革重组等;五是大力整顿互联网金融等金融秩序;六是推动存款保险制度建设,丰富管理工具箱等。 在网络安全方面,央行则特别提到了遭遇网络诈骗后的处理上市。如果还能登陆账户,就立刻修改支付和登录口令,同时转出剩余资金,查询交易明细,如果有可疑立即拨打金融机构客服电话;如果已经向对方输了了银行卡信息,则立刻致电金融仅够申请临时冻结账户或电话挂失;如果自己已经无法登录,立刻致电金融机构申请对账户临时监管;此外,再对电脑全面杀毒确认安全后重新修改登录和支付口令。 在密码安全方面,2020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密码法》施行元年,央行提出要推进金融机构密码应用、形成知道密码应用的发展规划,实施密码优先发展战略,加强对金融行业密码应用的政策和标准制定,抓好密码应用安全性评估等。
疫情期间,除了口罩外,可以快速测温的额温枪也成为抢手货。今年3月中旬以前,额温枪市场价一度飙至400余元每支。据报道,一些不法商贩通过生产、销售三无额温枪牟利。由于无法获得国内审批资质,有“倒爷”通过中介购买认证书,或办理其他无效的市场认证进入市场。 由于此前额温枪的产能有限,一些商贩盲目追逐暴利,大量生产、销售三无额温枪,在市场里浑水摸鱼,对防疫工作造成干扰。 额温枪的优点在于快速测温,一两秒即可测量一个人,无需接触人体皮肤,避免了交叉感染,很适合快速排查,从而减少排队现象,适用于流动性较多的场景。然而,额温枪也有弱点,因其属于非接触式红外测温,受外界因素干扰较大,比如气温、风力、人体部位等变化,均可能造成测量偏离实际温度,但在误差范围之内,影响不是太大。 而“三无额温枪”的生产厂商缺乏资质,均为小作坊加工,零配件和加工技术不靠谱,产品本身就质量低劣,在使用过程中,亦会造成测量误差过大,影响到对体温的判断,增加防控工作的难度。事实上,此前各地就有新闻曝光额温枪不准,令基层防控人员无所适从,不能判断对方是否体温超标,很容易出现疏漏现象,导致被感染者成功“闯关”,埋下疫情传播隐患。 按照规定,额温枪属于二类医疗器械,审批严格,如果厂商没有资质不得生产、销售,否则属于违法行为。在疫情期间,一些地方为了扩充产能,适当放宽了审批门槛,快速放行一批厂商。但是,还有些厂商和商贩无法通过正规途径,就在私下里低价倒卖,或者花钱购买质检报告,甚至有人避开国家标准,找一些认证公司花钱购买“CE认证”,价格从几千元到几万元不等。如此,这些“三无额温枪”就换上了合格“马甲”,可以光明正大在网上售卖,令不知情的消费者上当受骗。 据专家分析,疫情出现以来,“三无额温枪”的数量接近整个市场份额的一半,如此高比例令人感到不安。各地监管部门要提高警惕,严厉打击“三无额温枪”的生产与销售,对市场流通的以及正在使用的额温枪,进行一次全面清理、检测,把不合格产品排查出来,以堵住这个防疫漏洞。
近日,重庆巴南区公安分局通报了一种涉及文玩艺术品的全新诈骗手段:以犯罪嫌疑人罗某、王某、杨某为首的诈骗团伙搭建文玩售卖公司,利用受害人想通过文玩艺术品一夜暴富的心理,收取拍卖费、手续费、鉴定费、宣传费进行诈骗,半年时间就诈骗获利百万元,受害人遍布全国各地。 今年初,巴南警方将该团伙的主要犯罪嫌疑人抓捕归案,今年1月,巴南区人民检察院宣布对6名犯罪嫌疑人批准逮捕。 自2019年10月起,巴南区公安分局龙洲湾派出所就陆续接到群众报警,均反映位于巴南区万达广场的文玩店古悦斋突然人去楼空,挂靠售卖的群众被骗金额2万-5万不等。 警方介入调查后发现:这家名为重庆古悦斋艺术品有限公司的公司的法人是一个前科人员,而且是在整个经营过程中,此人从未参与实际经营;而且该公司银行流水十分异常,运作上很像一个空壳公司。 经缜密调查,巴南警方自2019年底多路出击,在重庆、云南等地同时收网,一举捣毁了以犯罪嫌疑人罗某、王某、杨某为首的诈骗团伙。从5月开门营业,到10月人去楼空,仅仅半年时间内警方有记录的受害者就有40多人,受害人遍布重庆、四川、云南、海南等全国各地。 为什么这么多人上当?巴南警方揭露了文玩骗子的三招骗术:“首先这群骗子很会包装自己,选择了在繁华商圈设立实体店,甚至还搭建有官方网站,增加可信度;其次在交流的过程中,他们会向受害者展示过往的转款记录和交易视频,让人觉得他们值得委托;第三在委托拍卖的过程中,他们会把一些所谓价值不菲的艺术品交给受害者,作为抵押品。实际上这些一张3、4万的字画,都是从网上批发的,价格非常低廉。” 更让人哭笑不得的是,该店前后有三名所谓古玩鉴定专家,由于前两名“专家”的演技不够专业,先后被骗子团伙扫地出门,而现在高薪聘请的鉴定“专家”其实是一名货车司机。这名驾驶员只是个普通文物爱好者,参加过一些业余线下交流会,加上面相“和善”,演技一流,成功受聘为“特邀鉴定专家”。 巴南公安告诫广大市民:天上不会掉馅饼,切勿被贪念蒙蔽双眼,确需交易古玩、文玩或其它类型艺术品,应当前往具备相应资质的专业机构和正规渠道。最后,巴南区公安分局呼吁本案其余遗漏受害者积极举证报警,依法保护自身合法权益,联系电话:62551361。
4月1日,广州公安联合乐信旗下分期乐发出安全提示:如收到有疑问的短信,请务必拨打110或分期乐客服95730咨询。据悉,警方接到报案称,有不法分子发布虚假短信,诱导用户下载假冒分期乐APP实施诈骗。 有资料显示,假冒APP骗局自去年9月起呈直线上升趋势,除了分期乐之外,微粒贷、蚂蚁花呗、宜信、360金融和小米金融等互联网平台及各大银行信用卡中心,都没能逃过被仿冒的命运。各大平台纷纷发布声明,提醒假冒APP的电信诈骗,并出台了各项保护用户安全的措施。比如,分期乐联合监管执法机构开展了对假冒APP黑色产业链的治理行动,目前全国已有数十家涉嫌违法的短信服务商被警方带走调查。 通常,此类高仿APP与正规APP的名称、图标以及功能体验等都十分相近,大多数用户难以分辨。据国家互联网金融风险分析技术平台发布的监测数据,截至2020年2月底,发现互联网金融仿冒网站4.81万个,受害用户达12万人次,互联网金融仿冒APP2801个,仿冒APP下载量3343.7万次。假冒APP诈骗已然形成一套完整的产业链,包括高仿APP的开发者、网贷系统伪造商及个人信息贩卖数据公司等,需要监管部门、机构平台、应用市场的共同抵御应对。 假冒APP诈骗通常分三步:诈骗分子首先会将服务器设在国外,利用伪基站仿冒成官方号码,向用户发送包含注册链接的欺诈短信;然后引导用户点击短信中的链接,进而跳转到假冒APP提供的引导下载页面;当用户下载APP,诈骗分子就会通过贷前收取工本费、解冻费、保证金、担保金等方式进行诈骗。 由于很多诈骗团伙身在境外,实施抓捕有一定难度,因此,现阶段警方将打击重点放在了为其提供服务的短信服务商身上。据媒体披露,近期,甘肃、湖南、安徽、海南等多地警方都开始关注金融类诈骗信息,全国已有数十家短信服务商被带走调查,还有大量短信平台失联。分期乐作为受害平台之一,也利用自身技术手段追溯到一些不法分子在境外使用的短域名服务提供商和短信服务提供商,并将证据固定,为各方协同打击欺诈犯罪提供了支持。 中央财经大学中国互联网经济研究院副院长欧阳日辉表示,在金融产品或服务的甄别上,目前仍然缺乏主动的鉴别机制,即如何有效鉴别某个金融平台或金融类APP的合法合规性。惩治假冒APP不能单靠某家平台,而需要执法、监管、行业协会和通讯部门共同参与,加强政企、警企合作,对犯罪行为形成围堵。此前,分期乐就曾和深圳南山、武汉、宁波、广州、湛江等多地公安机关建立合作,共同破获各类电信诈骗、贩卖用户隐私信息、“套路贷”等案件100余起,打掉犯罪团伙10余个,抓获犯罪嫌疑人120余人,其中一起案件犯罪嫌疑人邓某,除假冒分期乐APP外,还涉嫌搭建多个“山寨APP”,全国受害人超3600个,诈骗金额2000余万元。 360借条安全专家安燃提醒大家,以“银行卡出错为由收取解冻费”是假冒借贷APP电信诈骗的惯用技俩,“银保监会冻结账户”的说法是骗子的恐吓话术。安燃表示,除了机构和监管加强应对外,借款人加强自我防范意识和鉴别能力也尤为重要,并从以下三点提醒消费者加强防范。 其一,正规网络贷款平台不会在授信审核过程中收取任何费用,收费的一定是骗子。所谓关联认证金、履约保险费、保证金、银行卡解冻费等都是诈骗分子的托词。 其二,正规网络贷款平台的客服不会通过非官方渠道(个人微信、个人QQ)与用户联系,也不会向用户索要个人信息和验证码。出现非官方客服联系的情况,一定要注意核查对方身份,千万不要向陌生个人账户转账。 其三,下载APP时一定选择正规官方软件,务必在APP STORE和手机应用市场等正规应用平台下载,不要轻易点击来历不明的应用供应商、链接以及二维码下载安装软件。
以提供“刷单”兼职工作为诱饵,通过明确分工,将受害者一步步引入精心伪装的诈骗陷阱……西安警方近日打掉一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团伙,随着7名嫌疑人落网,一种以“五步法”为特征的新型“刷单”诈骗犯罪伎俩也浮出水面。 日前,西安市公安局高新分局接到上级指令和相关线索,称一职业“刷单”诈骗团伙已于3月下旬来到西安,短短几天之间,已诈骗全国多地受害人十余名,涉案金额超过30万元。警方立即成立专案组,夜以继日分析排查,于4月3日将该犯罪团伙7名成员全部抓获,现场查获作案工具电脑4台、手机14部、车载goip设备1台及大量手机卡。 警方发现,该犯罪团伙分工明确,通过“五步法”实施诈骗犯罪:第一步,在网上非法购买获取数万条公民的求职资料、大量虚拟运营商手机卡、诈骗手机APP等作案工具;第二步,“话务组”拨打受害人电话,以提供兼职工作为名,让受害人添加所谓的“公司”客服QQ;第三步,“客服组”告知受害人,公司以“0元代付”方式提供兼职“刷单”任务,“刷单者”只需拍下一个金额为0元的商家代付链接即可,每单返利15至30元,征得受害人同意后,“客服组”以审核资质为由,获取受害人支付宝“花呗”额度、芝麻信用分等信息,引导其下载一个名为“任务助手”的“刷单”APP;第四步,该犯罪团伙“财务组”会根据受害人“花呗”额度,联系洗钱团伙生成一个商品的“花呗”代付链接;第五步,“技术组”利用“任务助手”APP将代付链接转化为订单号,由“客服组”发给受害人,只要受害人在该软件使用此订单号操作,就会唤起代付链接,而该APP会隐藏真实的代付金额界面,取而代之的是呈现出“你需要支付0元钱”的界面,受害人完成操作、被扣款后,即被嫌疑人“拉黑”。 警方提醒,网民在接到“刷单”“刷信誉”等网络兼职广告时须提高警惕,不要被蝇头小利所迷惑。一旦发现被骗,应第一时间报警。
“2毛钱一张,十万张以上有优惠。”近日,有媒体报道,一些商家出售疫情期间人们打卡或发在社交平台上的戴口罩照片,还明目张胆地宣称“手里有几十万张”。 这一张张照片虽然有口罩遮面,但在日新月异的人脸识别技术之下,一双眼睛也足够成为解码个人身份的线索。不良商家以此谋利已然构成侵权。更令人不寒而栗的是,这些照片是如何泄露的?如果说利用“爬虫”技术、平台漏洞,仅在疫情期间就能收集到这么多照片,那么平时岂不是盗取了更多全脸图片和个人信息? 个人信息泄露是个久治不愈的老问题,但也正因其是痼疾,相关部门更不能懈怠。要看到,今天的数据价值已不同往日。过去,商家以不法手段采集贩卖居民身份证号、电话号码等信息后,还只是打打推销电话。后来,他们通过分析用户的个人偏好、职务收入等具体信息,进而推荐个性化商品。如今,情况有了质变。数字化建设突飞猛进,购物支付、小区进门、单位打卡、医院挂号等日常场景都会使用个人信息,其中很多还是个人生物信息,信息泄露的风险点大增。与之相应,信息贩子的作恶范围前所未有地扩大了,对个人的负面影响远不是多接几个骚扰电话那么简单。 陷阱太多、防不胜防,仅靠用户自我保护治标不治本,必须依法进行源头治理。比如,社区、公司、网络平台等主体都因业务需要而使用个人信息,那么这些主体是不是要依法厘清权责、定期接受审查?信息保管技术是否过关,有没有人利用职务便利做非法生意?目前,相关法律明令禁止“信息生意”,但从落地效果看,常有监督不全面、处罚轻飘飘的情况。眼下戴口罩的照片都被做成了生意,无异于又一次赤裸裸的挑衅。重拳出击、提高违法代价,才能打掉犯罪分子的嚣张气焰,捍卫公民隐私权才不会是一句空话。
近来,随着各地陆续复工、部分省市中小学开学,随身消毒卡、自测试剂盒等“防疫神器”受到追捧。专家表示,一些所谓的“防疫神器”实际效果非常有限,有的甚至会对人体产生不良影响。记者日前从市场监管总局获悉,多家企业借疫情宣传产品功效违反广告法相关规定,已被查处。 其实,媒体早在3月上旬就报道过一批号称可以抵御病毒、预防新冠肺炎的商品在网络和实体店热卖,比如消毒卡、银离子消毒喷雾、精油等产品。这类产品有的打着“高科技”的旗号,有的则是人们熟悉的“老面孔”。但专家指出这些产品的实际效果并不像宣传的那么神奇。将近一个月时间过去了,此类“防疫神器”仍受到追捧,这种现象值得我们深思。 毫无疑问,一些消费者看到媒体报道后,会相信专家的说法,理性看待“防疫神器”。但仍有一些消费者被这类产品的功效宣传所诱惑。可见,普及相关科学知识还需要再深入、再坚持。只有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坚持科学防疫,“防疫神器”的市场才会越来越小,那些通过违法宣传趁疫发财的商家才能被市场抛弃。 消毒卡等“防疫神器”实际效果怎么样,显然一般消费者难辨真伪。只有专家才能揭穿商家忽悠的把戏。从这个角度说,媒体与专家形成合力,是粉碎虚假宣传、引导理性消费的重要力量。同时,电商平台、社交平台也要对网店、微商的资质严格把关,对其广告宣传用语加强监测,因为这类产品主要通过各类网络平台销售。 此外,防止“防疫神器”趁疫忽悠离不开监管部门。一方面是各级监管部门可以利用自己的专业能力甄别“防疫神器”的真伪,引导广大消费者科学消费。比如,近日北京市药监局就表示,新冠病毒检测试剂盒暂未有家用版,不要轻信微商的虚假宣传。这种及时、权威的表态对夸大宣传的商家而言,可谓是一记响亮的耳光。 另一方面,依法查处违法行为,发挥杀一儆百之效。国家市场监管总局提供的信息显示,天津、吉林、河南等地的某些企业借疫情宣传产品功效,又无法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构成虚假广告,受到了处罚。这说明“防疫神器”趁疫忽悠的现象已经引起监管者高度重视,部分企业撞到“枪口”上,其他企业应吸取教训。 在笔者看来,整治“防疫神器”趁疫作乱,既需要各地市场、药监、质检等部门发挥专业监管效能,联手行动;也需要加强治理针对性,比如说媒体报道的随身消毒卡、自测试剂盒等产品,其商家宣传与实际功效是否相符,就需要有关方面进行严格把关,从而给市场明确的信号。 针对涉疫产品虚假宣传,我国广告法、食品安全法、《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是惩治违法行为、维护市场秩序和消费者权益的有效武器。受到处罚的企业,已经付出了沉重代价。而那些至今仍在忽悠公众的商家也不要心存侥幸,不要为了利益无视法律,“出来混迟早要还的”。 疫情也是一块“试金石”。部分商家是否遵守商业道德、法律法规,网络平台是否对网店或微商履行管理责任,各级监管部门是否尽职尽责,以及消费者是否具备科学素养,各方都需要从自身角度进行检视。尤其是相关平台方、各地监管者要多尽责,不能再给某些“防疫神器”趁疫忽悠、趁疫牟利的机会了。
疫情期间,再现“代理退保”消费陷阱。 湖南省保险行业协会4月10日发布消息称,近期在省内保险市场出现承诺帮助或诱导保险消费者全额退保,从中牟利的机构和个人。银行保险监管机构亦提醒消费者须警惕“代理退保”的风险隐患,谨慎办理退保,依法理性维护自身合法权益不受侵害。 “代理退保”陷阱有何“套路”?消费者如何防范此类骗局? “代理退保”花样百出 通常情况下,为保障消费者的合法利益,保险产品都会有10至20天的犹豫期。消费者在犹豫期内退保,不会产生任何费用。过了犹豫期退保,则会产生本金损失。 不法分子就是瞄准过了犹豫期又想全额退保的“用户需求”,行不法之事。 一些社会团体在网络上声称“犹豫期过后也能全额退保,不限险种,可以代办”,吸引不明真相的消费者落入圈套。 监管部门近期收到反映,此类机构和个人通过电话、短信、网络平台等发布信息,称可帮助保险消费者全额退保,让保险消费者提供身份证、银行卡等个人重要资料,向保险消费者收取“咨询费”“手续费”,以保险消费者名义向监管部门进行投诉,甚至诱导保险消费者虚构事实。 湖南省保险行业协会秘书长张在新介绍,不法分子代理退保的常见“套路”有:冒充监管部门或保险公司工作人员,或以“保监会退保服务中心”“与银保监局合作”的名义,进行虚假宣传;谎称消费者所购买的保险产品已有多名消费者投诉,保险公司存在欺诈行为,欺骗消费者若继续持有将会蒙受巨大经济损失;谎称可以协助消费者“全额退保”,诱导投保人签署代理服务协议或欠款协议、提供个人敏感信息,达到控制客户的目的。 “有的代理退保组织还与黑恶势力勾结,如果消费者想终止协议,则对其实施威胁、恐吓等不法侵害。”张在新说。 防范风险,依法维权 保险消费者与所谓“代理退保”的机构或个人合作,存在经济损失、丧失保险保障等多种风险。 以丧失保险保障风险为例,保险消费者退保后,丧失保险保障。由于年龄及健康状况差异,重新投保时的保险费率与核保条件已发生变化,可能会存在再投保困难。 中南大学金融创新研究中心主任饶育蕾分析,所谓“代理退保”的机构或个人利用疫情渲染气氛,诱导保险消费者“退旧换新”,往往是以储蓄型或投资型保险产品的保单持有人为特定目标,以“高额收益”为诱饵,以套取资金、转购非法理财产品为最终目的,最终结果为消费者资金损失。 饶育蕾表示,保险产品的主要功能是提供风险保障,不同的人身保险产品其保障范围、缴费方式等有所差异。消费者应了解所购保险产品的保险责任、保障功能、除外责任和退保损失等重要信息,根据自身风险保障需求,谨慎衡量是否有必要终止保险合同。慎重对待所谓“退旧投新”“高收益”产品等宣传。 提防“代理退保”,保护个人重要信息至为关键。保单是重要的金融单据,包含重要个人信息,消费者要注重保护个人隐私,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妥善保管重要身份信息、敏感金融信息。如果受到不法侵害,应及时向公安机关反映,保护自身权益。 张在新提醒,消费者如果对保险产品有疑问或相关服务需求,可以直接通过保险公司公布的官方维权热线或服务渠道反映诉求;也可以通过拨打12378银行保险消费者投诉维权热线等方式,向监管部门反映。
最近,纳斯达克上市公司瑞幸咖啡自曝财务造假事件引起市场关注。4月2日,瑞幸咖啡发布声明称,董事会成立特别委员会调查发现,公司虚报去年第二至第四季度销售额约22亿元人民币。消息一出,瑞幸咖啡当日股价暴跌约八成,市值大幅蒸发。从成立仅10多个月即在美国上市,到上市不到一年就曝出财务造假事件,瑞幸咖啡由风光无限到跌入谷底的历程,让人有颇多感慨,也给人以启示。 对于企业来说,应当扎扎实实做好主业,盲目追求快速扩张这条路往往走不远。近年来,有的初创企业被包装成“蓝海”中的“珍珠”,在获取资金热捧后,短时间内靠“烧钱”铺店面、靠低价推产品,快速抢占市场份额。然而,无论其产品还是盈利模式都尚未成熟,更多依靠低价营销吸引眼球,光鲜背后往往埋下了风险隐患。 显然,不管企业采取什么样的商业模式,产品精、服务优才是兴业的不二选择。企业只有拿出品质优良、产销对路的产品和服务,才能真正赢得消费者青睐,实现长期稳健的发展。可以说,会给资本“画大饼”的企业不算真英雄,用心做出色香味俱佳的真大饼、好大饼,赢得市场认可,这样的企业才能有长远发展。归根结底,企业要提升核心竞争力和稳定盈利能力,才能行稳致远、基业长青。 当经营状况不甚理想时,采取造假的方式谎报业绩,就更不可取。“人无信不立”,对企业而言亦是如此,任何时候,依法诚信经营都是企业安身立命之本。作为上市公司,更应当严格遵守相关市场的法律和规则,真实准确完整地履行信息披露义务,这既是对市场、对股东负责,也是对自己负责。“诚招天下客,誉从信中来”,以诚信擦亮品牌,企业才能立得住、行得稳。 对于资本市场来说,上市公司充分而真实的信息披露,是市场健康发展的关键一环。尤其是在注册制条件下,企业信息披露显得尤为重要。注册制的一个基本特点,是以信息披露为中心,通过要求证券发行人真实、准确、完整地披露,使投资者获得必要信息,对证券价值进行判断并作出是否投资的决策。真实、准确、完整、及时的信息披露,是市场健康运行的重要基础。正因如此,今年3月起正式实施的新证券法,就设了专章系统完善了信息披露制度,包括扩大信息披露义务人的范围、完善信息披露的内容、强调应当充分披露投资者作出价值判断和投资决策所必需的信息等等。 当然,要让上市公司真实披露信息,不仅需要企业的自觉,外部环境约束也不可少。只有监管部门、中介机构、投资者等各方共同努力,才能形成更好的市场环境。国务院金融委日前召开会议强调,发挥好资本市场的枢纽作用,不断强化基础性制度建设,坚决打击各种造假和欺诈行为。可以预期,未来随着监管力度的加强,将进一步强化信息披露要求,提高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等行为违法成本,提升上市公司诚实守信经营水平,并进一步压实中介机构责任,进而更好地维护投资者合法权益。投资者也要擦亮眼睛,提高“用脚投票”能力,把资金投向那些有前景、讲诚信的企业,与优质上市公司一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