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记者从陕西省工信厅获悉:今年以来陕西省清理拖欠民营企业中小企业账款工作取得实效。 今年以来,陕西省清欠办通过建立账款清欠台账、投诉线索办理台账,每月调度全省清欠工作进展情况,每周调度重点问题进度。同时建立月通报机制,每月对全省清欠进展情况进行通报,列出问题清单,提出针对性的工作要求。通过加强分类指导,推动台账内有分歧账款化解进度。 据悉,今年1月至7月,全省累计清偿、推动解决争议、推动进入司法程序或破产程序的账款合计11.42亿元。 全省14个清欠牵头单位中,铜川、咸阳、汉中、安康4个市台账内账款于2020年底前已全部清偿。截至7月底,西安市清偿和化解台账内账款1.79亿元,并推动台账内其余账款全部进入司法程序,由省财政厅牵头负责的各省级部门推动进度良好。韩城、渭南、延安、榆林和省国资委牵头负责的各省属国有企业也全力推进台账内剩余账款清欠工作。 1月~7月,陕西省清欠办收到国务院减负办转办和直接投诉的问题线索共161件,收到核查反馈153件,属于清欠范围的82件。其中,国务院减负办转办投诉事项108件,收到反馈103件;省清欠办直接受理投诉53件,收到反馈50件。
日前,江苏省民政厅印发通知,从8月12日起至12月,全省开展“僵尸型”社会组织专项整治行动,对全省社会组织进行一次深度检查,清除一批名存实亡的社会组织,整改一批内部混乱的社会组织,激活一批暂时停摆的社会组织,优化社会组织结构,推动全省社会组织高质量发展。 据了解,“僵尸型”社会组织不仅挤占社会资源,耗费行政和社会管理成本,还给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带来负面影响。此次专项行动是为全面落实国家及省有关部署要求,净化社会组织发展环境,防范化解社会组织领域风险。 此次专项行动重点整治四类社会组织:连续未参加2019年度、2020年度检查(年报)的社会组织;自取得登记证书之日起1年未开展活动的社会组织;自2019年1月1日以来,未按照章程规定的业务范围对外开展业务活动的社会组织;通过登记的住所、法定代表人等方式无法取得联系的社会组织。 集中整治阶段将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分类进行整治,涉及社会组织限期整改的,由业务主管单位督促指导完成整改;涉及社会组织变更登记、撤销登记、吊销登记证书、注销登记的,业务主管单位按照法定职责履职后,由登记管理机关依法启动相应程序办理。需要进一步整治的社会组织,民政部门将按照情形分类向社会公布名单;对存在列入活动异常名录情形的,将列入活动异常名录。
为了加快推进海南省三亚市政务诚信建设,大力优化营商环境,树立政府守信的良好形象,三亚市印发了《三亚市政务诚信状况监测评价指标》和《三亚市区域信用状况监测评价指标》,在各区政府、市旅文局、市市场监管局、市交通局等重点部门每两个月开展政务诚信及信用建设监测评价。 监测评价工作充分运用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手段,对重点行业和重点领域进行常态化监测。为确保监测工作取得实效,三亚市结合市直部门及各区政府工作实际,分别设置了市直机关和各区政府两套监测评价指标体系,市直部门主要监测评价政务信息公开、守信践诺、公务员诚信建设、政务失信、失信治理、信用信息归集、信用监管、营商环境、工作落实、加分项、减分项等方面工作开展情况;各区政府主要监测评价信用制度和基础建设、营商环境、信用监测、权益保护、工作落实、扣分项。通过监测评价,及时发现各部门信用工作的薄弱环节,及时发布警示提示信息。 据了解,三亚市发改委将定期向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成员单位通报监测分析报告情况,对监测分析指标较差的部门进行重点跟踪,督促整改。部门监测评价结果及整改情况纳入到三亚市2021年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考核指标中,督促各部门扎实稳步推进政务诚信建设工作,让政务行为更加规范,让政府更为守法诚信,带头依法行使权力、履行职责、承担责任,全面转变工作作风,时刻注意恪守信用原则,并通过相应制度落实来保障诚信,在全社会树立起诚信守信表率。
《中国(辽宁)自由贸易试验区营口片区全领域企业公共信用综合评价标准》日前正式出台,标志着辽宁自贸试验区营口片区(以下简称“营口片区”)在全省率先启动政务诚信评价及全领域公共信用综合评价机制,营口片区以信用体系建设提升政府治理能力、优化营商环境再次迈出坚实一步。其中,刻画政府信用的“政务诚信评价报告”和绘制企业信用画像的“信用体检报告”也将在全省首发。 近年来,营口片区一直把加强政务诚信建设作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新官理旧账”,解决了106家企业无法办理不动产登记的历史遗留问题;通过“兑现奖励”,实现了按月不见面兑现,累计兑现10.02亿元政策资金,直接打入企业账户;打通历史欠债瓶颈,解决了困扰企业20多年的问题,盘活企业固定资产超过10亿元。一系列实打实的诚信政府建设举措,树立了良好的政府形象,坚定了企业的发展信心。 营口片区以“诚信自贸区”建设为关键抓手,以政务诚信体系建设为突破口,引入第三方信用评估机构,发布独立的营口片区内设机构“政务诚信评价报告”,通过政务信用管理、政务诚信评价、政务诚信监督以及政务诚信保障四种体系的建立,构建“政府承诺+社会监督+失信问责”的工作机制,塑造营口片区内设机构及行政人员模范守信、带头践诺的良好形象,进一步提升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推动利企惠民政策落实到位,擦亮“马上行 自在营”市场主体满意度品牌。 营口片区相关负责人介绍,政务诚信建设作为营口片区社会治理创新的重要举措,是打造新型政企互信关系的突破口,也是建设“诚信自贸区”的前提,有助于营口片区提升“信用软实力”,打造“硬核”竞争力。此次通过政务诚信体系和企业信用体系的建设,将同步刻画并提升营口片区内设机构及企业的信用形象,将“诚信自贸区”打造成营口招商引资的“引力磁场”、对外开放发展的“金字招牌”。
为进一步完善市场主体退出机制,近日,山东省高级人民法院与山东省市场监督管理局联合出台《关于推进破产企业退出市场工作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实施意见》共9条,主要针对企业破产相关工作实践中存在的突出问题,重点从确保管理人依法高效履职、推进破产企业简易注销、规范企业变更股东登记、完善重整企业信用修复机制等方面作出具体安排。 《实施意见》明确,管理人持人民法院受理裁定书、宣告破产终结破产程序裁定书、指定管理人决定书等材料,可在行政审批或市场监管部门(以下简称企业登记机关)查询相关市场主体内档,办理相关备案登记、变更登记、注销登记等手续。 《实施意见》提出,人民法院依法裁定终结破产程序后,破产企业及其分支机构均适用简易注销登记程序。管理人可凭企业注销登记申请书、人民法院终结破产程序裁定书申请办理破产企业简易注销,企业登记机关不再额外设置注销条件。申请简易注销的破产企业营业执照或公章无法缴回、遗失或者未能接管的,可通过全国企业破产重整案件信息网、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发布营业执照、公章作废声明或在报纸刊登公告。办理破产企业注销登记后续事项需要加盖公章的,可由管理人印章代章。 《实施意见》规定,人民法院裁定批准重整计划后,管理人或重整人持申请书、人民法院批准重整计划裁定书向市场监管部门申请信用企业信用修复,市场监管部门应将符合条件的重整企业从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异常经营名录和严重违法失信企业名单中移出。
日前,山东德州市“我为群众办实事”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第七场召开,德州市发改委党组成员、二级调研员、新闻发言人曹文瓒介绍德州市发改委为群众办实事的工作情况和相关举措。 全力优化全市营商环境,提升政务服务水平。今年以来,办理市级项目立项19件,总投资95亿元,好评满意率100%。积极争创全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区。推广应用信用承诺制度,让群众不跑少跑、“一次办好”。加强信用信息惠民便企服务,探索开展个人信用分“明德分”在图书借阅、健康体检、商超购物等领域的应用。累计为全市1900余家企业完成了信用修复。大力推动“信易贷”服务,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累计发放贷款32亿元。 贯彻落实减税降费政策。为进一步增强市场活力,进一步放开了内河港口服务费、户外广告资源有偿使用费、新装有线电视一次性建设费、基层法律服务费、普通道路车辆救援清障服务等收费项目。开展涉企税费专项清理整治工作,确保各项优惠政策落实到位。
近日,经陕西省政府同意,省发改委印发《陕西省“十四五”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明确提出,“十四五”时期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实现信用信息数量和信用应用规模两个提升,建立数据要素流通、信息安全管理、新型信用监管、个人隐私保护四大机制。到2025年末,公共信用信息归集总量突破10亿条、信用承诺覆盖范围超过70%、城市信用监测平均排名位居全国前40%,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实现高效能治理创造良好的信用环境。 《规划》共10章,设置了4方面13项具体指标,从8个方面提出了“十四五”时期全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重点工作任务。一是立法规,建立健全信用法规标准制度,夯实法治信用基础;二是搭平台,加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信用信息平台互联互通;三是通数据,加强信息归集和共享,促进数据要素流通开发;四是优政务,深入推进政务诚信建设,优化提升营商环境;五是助监管,推进以信用为基础新型监管,提升市场监管效能;六是强市场,培育和壮大信用服务市场,推动信用赋能数字经济;七是重安全,加强信息安全和隐私保护,保障信用主体权益;八是兴诚信,全面推进诚信文化建设,提高社会诚信意识和信用水平。
“没想到,原本承诺5个工作日办结的许可事项,我们企业通过告知承诺制的方式,当场就拿到了许可证,这个举措真是利企便民。”8月11日上午,南通榕枫机动车检测有限公司通过告知承诺制当场取得机动车综合性能检测经营许可,这也是南通市交通运输局贯彻落实深化“证照分离”改革以来,首个通过告知承诺制方式办理的涉企经营许可事项。 当天,南通榕枫机动车检测有限公司经办人顾先生来到市政务中心的交通运输局窗口,准备办理机动车综合性能检测经营许可。在递交相关材料后,窗口工作人员告知企业没有备齐申请材料,但申请事项可以通过告知承诺制的方式办理。了解这一政策后,顾先生对告知的许可条件、要求、标准、材料真实性等内容作出承诺,当场取得机动车综合性能检测经营许可。 据了解,今年7月1日起,南通市交通运输局根据相关部署要求,对所有的交通运输涉企事项实施证照分离改革,通过许可改备案、告知承诺制、优化审批服务三种方式,对18个涉企经营的许可事项进行改革。市交通运输局行政服务处副处长邱崔华告诉记者,告知承诺制采取的是宽进严管方式,交通运输部门会在事中、事后加强对企业的核查和监管,发现承诺不实的,会要求企业在一定期限内整改,如果整改达不到要求的,依法撤销行政许可。
山东省税务局8月9日发布的数据显示,企业整体纳税信用状况继续保持稳中向好态势,呈现出总体状况好、发展活力旺、信用意识强的特点。 良好的纳税信用就好比一张“快速通行卡”,能让企业在税费服务、融资授信、项目管理、进出口、招投标等领域享受到优惠和便利。目前,山东省税务局根据相关规定,已形成了涵盖信息采集、级别评价、结果应用、异议处理、信用修复等要素的“全环节”的纳税信用评价管理体系。每年,依据纳税人主观态度、遵从能力、实际结果和失信程度4个维度,对企业上一年度涉税申报、税(费)款缴纳、税务调查、税务稽查等100项评价指标进行综合评价,最终评价出A、B、M、C、D五级。 本次评价相当于给全省199.33万户大大小小的企业打出了“纳税信用分”。根据评价结果,A级、B级和M级企业数量占评价总户数的90.27%,较去年上升1.58个百分点,其中A级占比9.65%,B级占比43.63%,M级占比36.99%。全省纳税信用等级结构总体呈纺锤形分布,反映出我省企业信用状况总体良好且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 发展活力不断激发。评价企业总户数较去年增长17.87%,可以看出我省已逐渐从疫情负面影响中恢复过来,也从侧面反映出全省营商环境的持续改善,为企业发展提供了更加开放、公平的肥沃土壤。 信用意识明显增强。评价结果中,A级企业19.23万户,占评价总户数的9.65%,较去年提高了提升2.77个百分点。D级企业16.80万户,占评价总户数的8.43%,较去年下降1.84个百分点。A级和D级参评企业数据变化直接反映出我省企业纳税信用意识的不断增强。 对于新出炉的评价结果,山东省税务局纳税服务处负责人解读,“评价结果反映出我省企业信用状况总体良好且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这得益于纳税人诚信纳税意识的持续提升,得益于诚信纳税激励措施的正向引导,也说明纳税信用管理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方面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另据了解,去年以来,山东省税务局持续强化纳税信用动态管理,助力受疫情影响的企业复产复工,累计为2.6万余户企业进行了信用修复,提高了信用等级,擦亮了企业的信用名片。同时持续深化“银税互动”,助力企业将“纳税信用”转化为“融资信用”。2021年上半年,通过“银税互动”融资服务平台,累计授信企业3.04万户,授信金额323.12亿元,发放贷款252.63亿元。
记者8月7日从海南省农业农村厅获悉,自今年7月以来,海南省已经启动全省保护种业知识产权专项整治行动,行动为期半年。同时,省农业农村厅日前出台《全省保护种业知识产权专项整治行动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旨在通过集中整治和监督检查,持续推进种业知识产权保护,为推动种业振兴提供基础支撑。 据介绍,全省共54家种业企业,此次开展全省保护种业知识产权专项整治行动,将进一步净化海南的种子种苗市场,不断优化海南营商环境。目前,省种子总站已联合市县农业农村执法部门在儋州、乐东、陵水、屯昌、万宁、海口、文昌等市县开展整治行动。 根据《方案》,专项整治行动有多项重点工作。建立健全制度体系方面,将加快完善种业知识产权保护法律规章体系等。严格市场准入方面,将提高品种审定标准;修订海南自由贸易港现行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标准,提高DNA指纹差异位点数、产量指标和抗病性指标;严格联合体和绿色通道试验监管,建立健全品种试验主体考核评价和退出机制;规范同一适宜生态区引种备案,启动撤销品种审定,大幅减少同质化品种等。加大监管执法力度方面,将重点检查生产备案、委托合同、品种权属来源等内容,严厉打击非法生产转基因种子、盗取亲本、抢购套购等违法行为等。 省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表示,对发现问题及投诉举报较多的企业,将列为重点监管对象,加大检查抽查频次,有效规范企业生产经营行为。抽查生产经营单位是否具备生产经营条件;是否已经进行生产经营备案;严查假冒伪劣、以次充好等违法违规行为;抽取部分样品开展检验检测。同时,以品种权侵权、制售假劣、非法生产经营转基因种子等违法行为为重点,进一步加大执法查处力度,切实做到“有案必查,查案必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