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用做什么,只要看看短视频就能赚钱?近日,刘女士收到一条短信,称每天只要浏览短视频,即可获取“红包”,看的时间越长拿的红包越多。 竟有这样的好事?刘女士决定试一试,对方先是“分配”她,一个关注抖音账号的“任务”,完成后刘女士果然收到了一个4元的红包。随后,对方要求刘女士下载一款APP,声称可以接到更多“任务”,并能收到相应的酬劳,“任务员”立刻给她发来了,一个13元的红包。 开始的几天,刘女士根据“任务员”要求,完成了多次“任务”,每次都能收到相应的红包,这让刘女士开始对“任务员”深信不已。一天,王某给刘女士一个5000的垫付“任务”,刘女士稍作犹豫后,还是选择了转账,然而这一次完成后,她却没有立即收到回款。 “任务员”表示这次是连环单,还需要完成一个1万元和3万元的垫付任务。 刘女士此时已是骑虎难下,只能按对方要求继续转账,谁知垫付后又出了新问题。“任务员”以系统出错需要恢复数据为由,让她转5万元作为流水记录,刘女士拿不出那么多钱,“任务员”表示可以帮刘女士垫付1万元。最后,刘女士好不容易筹到了4万元,完成了转账,而“任务员”又以其他理由,要求刘女士继续转钱。此时,刘女士幡然醒悟,立即到开发区派出所报案。 警方提示:“做任务”拿奖励和“网络刷单”的套路是一样的,都是以小额的红包、奖励让被害人放松警惕,随后给受害人分配多个高额度垫付任务,再以各种理由不返还本金。大家一定要擦亮眼睛,不要被蝇头小利迷惑,掉入骗子的陷阱。
“转发抽奖”经常在朋友圈或者聊天对话中出现,不过,这种方式中却暗藏着骗局。近日,江苏省南京市江北新区多位市民在点击该链接时,因为贪图小便宜,分别被骗了数百元。目前,江北新区公安分局已介入调查。 近日,家住南京江北的许女士通过网上分享社区认识了网友“玫瑰”。“玫瑰”发布的一条转发抽奖领取品牌化妆品的消息,吸引了她的注意。“当时里面有一款化妆品是我比较喜欢的,所以我就跟她联系,想问问这个活动具体怎么参加。”许女士说。 随后,在“玫瑰”的“帮助”下,许女士下载了一款聊天软件,参与了转发抽奖活动。很快“玫瑰”发来信息,告知许女士中奖了,可以免费获得一份礼物。得知中奖消息后,许女士开心不已。但“玫瑰”告诉许女士,根据规定,想要获得礼物,需要交纳与美妆价值等额的押金626元,等到确认收货后,可以全额退款。 “之前我也参加过抽奖,拿到过奖品,她说要交押金的时候,我也有点怀疑,但是她说这个是平台的规定,等我收货之后就会退给我,我也没有多想就把钱转过去了。”许女士说。原以为交了押金就可以安心等着收货的许女士再次收到“玫瑰”的信息,告诉她因为自己的支付平台限额,将由其“助理”帮助许女士解决后续问题。为了尽快拿化妆品,不疑有他的许女士添加了“助理”好友。“助理”告知许女士因为她是第一次参与抽奖,根据平台要求还需缴纳一笔1999元的保证金才能发货,到时候保证金将会和押金一起退还。 可当许女士缴纳完保证金后,“助理”又发来一个账号,称是产品经理账号,许女士想要拿到奖品的话,可以直接联系经理优先发货。让许女士没想到的是,添加经理后,对方又提出需要支付699元,来核实先前转账金额。许女士扫码支付后,联系对方发货事由时,却发现已经被拉黑了,这才意识到自己可能被骗,赶紧报警求助。 江北新区警方说道,骗子主要是利用一些市民贪小便宜、崇尚大牌奢侈品、期望短期内获得高额报酬的心理进行诈骗,他们打着分享美妆的幌子,吸引受害人添加聊天软件。之后,他们再通过发布购物抽奖的虚假信息,以参加抽奖活动为诱饵,实施网络诈骗活动。 警方称,骗子会降低参与门槛,仅需简单几步操作后即可参与抽奖,提示中奖后致使受害人放松警惕,再提出要求缴纳相关保证金方可领取礼物,并承诺该保证金后续可退,以环环相扣套路,层出不穷的理由达成最终行骗目的。 警方提醒,不要相信有天上掉馅饼的事,面对各种“幸运”别激动,仔细核实清楚是否确有其事,必要时可拨打官方公布的热线电话进行核对。根据种种案例显示,“馅饼”往往是“陷阱”。 民警告诫市民,不要随意透露个人信息,不要随意给不明人员汇款,凡是涉及钱物的问题,多留个心眼,保护好自身的财物安全。凡是要求中奖者先购物、转账、支付的都是诈骗。
对于微信用户而言,“清粉”这词不陌生。所谓“清粉”,通常指通过一些第三方应用集群软件,让账户自动向所有好友群发消息,再根据“信息是否能够成功发送接收”来识别和清理那些久不联系或被对方拉黑的好友。 上海警方今天召开发布会,通过真实案例提醒:有犯罪分子打着“清粉”的幌子,非法获取大量公民个人信息并以此牟利。 今年8月,上海市公安局网安总队在网络巡查中发现一条重要线索:一款应用程序存在表面“清粉”,实为“引流”的违法行为。接到线索后,闵行警方通过2个多月的调查,挖出一个利用“清粉”软件非法获取用户数据的犯罪团伙。今年9月中下旬,闵行警方在上海市公安局网安总队的指导下,先后在上海、四川、浙江、湖南4地收网行动,抓获犯罪嫌疑人4名,涉案金额超过800万元。 前不久,做“微商”的郑小姐想给自己朋友圈“清粉”,在一家网络交易平台上,她发现了一款“小麻雀清粉助理”,广告注明“清通讯录”。支付了5元服务费后,客服给了郑小姐一个登录密码。 郑小姐打开“小麻雀助手”的登录网址,输入客服给的登录密码,屏幕上出现了一个二维码。客服提示郑小姐使用手机扫码登录,随即后台系统开始对扫码的手机进行深入“扫描”。 “很快的,我估计只有2分钟都不到。”郑小姐的微信“文件传输助手”收到了一份“体检报告”:除了显示已检测好友数量外,还将那些屏蔽自己的好友名片逐一推送给她。 直到案件侦破,像郑小姐这样的“清粉”用户都不知道自己的信息已被窃取。警方分析发现,犯罪团伙在用户毫无察觉的情况下,“秒级”获取了手机里的公民信息,至案发,无人向公安机关报案。他们根本不知道,这些公民信息数据已被传输到了犯罪团伙的服务器上。 经审讯,警方发现犯罪团伙不仅用程序非法获取公民信息,还将这些公民信息出售和非法使用,从中牟利。 2020年4月,犯罪嫌疑人王某组建了一个犯罪团伙,招揽了技术人员陈某、段某和周某,共同研发了一款可实现批量“清粉”功能的程序。 开发之初,王某就明确了应用程序要有盗窃公民信息的功能,非法获取用户信息后,数据会自动上传至一个“中转网站”。这个网站具有数据上传、下载以及统计功能。 而只要“充值注册”成为“中转网站”的会员,支付费用后,犯罪分子就能使用这些被窃取的公民信息进行“刷单”“点赞”或者其他网络流量服务。 通过查阅流水记录,警方发现犯罪团伙通过14个月的运维,已从中非法获利800余万元。 这个犯罪团伙规模不大,只有4人,他们是如何推广自己“产品”的?警方调查发现,“销售”此款应用的代理网店竟多达300余家。 目前,犯罪嫌疑人周某已被闵行警方依法刑事拘留,段某等三人因涉嫌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被闵行检察院依法批准逮捕,案件正在进一步审理中。 警方表示,侵犯公民个人信息是网络“黑灰产”的重要一环,对于来路不明的软件一定不要扫描二维码填入个人信息等等,否则你的个人信息很可能被泄露。
近日,山东省黄岛公安分局接到市民彭某报案,其使用某租车APP软件进行投资,3个月的时间里投入26万余元。但最近这款APP却突然打不开了,客服也联系不上,彭某这才意识到被骗。 办案民警调查发现,彭某遭遇的是一种骗子长期做局,引诱受害人上钩的新型骗局。 今年6月20日,彭某在家里闲着没事用手机翻看某同城网站上的文章,看到一篇标题为《某某租车如何实现坐在家中就能轻松赚钱》的文章,介绍某租车平台打造的一款“线上租车、线下出租”全新智慧租车APP。会员只需充值车辆押金到平台,平台为司机从业者垫付营运车辆押金和租金,司机从每日的营收中提取部分收入给到平台,平台再分利润给到会员。彭某看到文章中说有保险(担保)公司为平台提供全额担保,这是一个安全放心的汽车租赁共赢平台,一下子就心动了。 彭某扫描文章中的二维码,下载了某租车APP,添加了一名客服的QQ,就开始参加虚拟租车返利。谨慎起见,彭某先做新手任务,充值600元,一天之后返利4元,一天之后他就提现了,果然到账604元。彭某又试了试6000元的租车,租了10天,每天返50元的利息,10天之后又真的返利了500元,他觉得某租车APP靠谱,便放开手脚做起来。大约3个月的时间里,彭某在平台上投资的车价格越来越高,累计充值了26万元,期间提现了6万元。 9月22日,彭某想把APP上账户里约10万元盈利提现,结果发现这款APP突然打不开了,QQ客服也联系不上。一开始,彭某觉得可能是软件问题,过了两天后,某租车平台APP仍然打不开,QQ客服也一直不回信息,他这才意识到被骗,于是报案。目前案件正在进一步侦办中。 宅在家里真的就能享受“收租”生活吗?彭某的经历已经给出了答案,这是骗局。吸引彭某投资的这篇文章在网上仍然能够搜索到,文中鼓吹“在家躺着,钱就会进你口袋了。”“只需一部手机,就可以宅在家里租赁车辆,秒变车行老板。”但是扫描这篇文章中的二维码,显示因包含恶意欺诈内容,已停止访问。 警方提醒: 不同于一般的电信网络诈骗,彭某遭遇的这种骗局迷惑性更强。一般的电信网络诈骗往往是在短时间内行骗,受害人很快就会意识到被骗。这种投资类骗局,骗子放长线钓大鱼,受骗者一开始会尝到盈利的甜头,甚至数额还不小,而且也能够真的提现。随着投入的增加,盈利也越来越多,但是这些盈利往往被受骗者继续投入到平台里。当骗子吸引到足够多的受骗资金,就会关闭平台跑路。
近日,兰州一男子遭遇电信诈骗损失3万余元后,又被一个自称能追回被诈骗钱款的“程序员”骗取了7万元。9月25日,省公安厅发布一周典型电诈预警,提醒市民面对虚拟网络需谨慎对待。 案例1:虚假服务诈骗 9月16日,兰州市S先生报案称自己又被骗了。警方了解得知,S先生今年8月底曾遭遇一次电信诈骗,被骗3万余元。S先生一直想追回损失的钱,便在某平台发布了寻求追款帮助的信息。不久,S先生便收到一条私信,对方称自己也被骗过,后来一个“程序员”帮他找回了被骗资金。S先生便添加了对方提供的“程序员”微信,向“程序员”发送被骗网址链接、转账卡号、个人信息后,“程序员”发给S先生一张截图,显示S先生名下资金可以追回28000元。S先生便给其转账2000元作为报酬,结果对方称S先生转账未备注,需重新转账。多次操作后,对方说由于自己的卡被S先生频繁转账,已被冻结资金,S先生必须先帮其垫付开卡费。就这样,S先生陆续转账7万元后才意识到自己再次被骗了。 省反诈中心提示:经历过电信诈骗后,应及时将被骗资料提交警方,吸取教训防止再次被骗。请广大网友牢记,要求线上转账,并且以各种理由要求再次转账的都是骗子。如遇电信诈骗,请立即拨打96110报警。 案例2:投资理财诈骗 近日,白银市T先生接到自称是某证券公司客服的电话。由于T先生一直在该证券公司炒股,便听信对方并被拉入一个炒股群里,群里有“老师”每天推荐股票。T先生按“老师”推荐购买股票,小金额买入后获得不菲收益。一段时间后,该“老师”向T先生推荐了一个炒股App。T先生在此平台陆续充值70余万元,抛出所有股票后平台显示新股提现需等待10天。T先生在等待提现的日子里接到了白银市反诈中心的电话,才知道被骗了。 省反诈中心提示:不法分子打着荐股的幌子行诈骗之事,一旦“猎物”上钩便推荐自己设计的虚假炒股平台,骗取钱财。请广大网友牢记,投资理财一定要去正规银行及证券公司。 案例3:冒充公检法诈骗 近日,白银市Q女士接到自称某市公安局民警的电话。对方称Q女士涉嫌一起特大电信诈骗案件,现“嫌疑人”已被抓获,“嫌疑人”供出Q女士是其同伙,负责帮其团伙洗钱。Q女士必须立即配合调查,否则本人及家人的工作和生活都会受到影响,更会对孩子上学产生影响。Q女士信以为真,立即下载了对方推荐的一款视频会议App。Q女士登录该软件并接通视频后,两名身穿警服的人对她进行了询问,称该案件涉及政府机密,禁止将此事告诉他人,同时让Q女士连夜将其本人和家人的全部资金汇集后转至指定账户证明清白。Q女士转账后,对方又让Q女士贷款,验证Q女士征信是否正常,并要求其将钱继续汇集至他们提供的账户。Q女士在找亲友借钱期间,亲友提醒她可能遭到电信诈骗,遂报警。Q女士先后损失约110万元。 省反诈中心提示:请广大网友牢记,公检法系统绝不会通过电话办案。一旦接到此类电话,请立即拨打96110报警咨询。
近日,全国各地不法分子冒充领导加微信后,以调研、借款为由实施诈骗的案件高发,涉案人数多、范围广、金额大,是近年来电信诈骗受害人数最多,损失最大的一种电信诈骗案件。这类诈骗案件以盗用领导头像,假借领导名义,使用QQ、微信主动添加被害人,诈骗分子以给领导转账不方便为由,请其帮忙转款实施诈骗,而且诈骗屡屡得手。 诈骗套路: 1、冒充领导主动添加好友 骗子通过不法渠道,盗取群众手机通讯录上所有联系人的联系方式,随后精准发送信息,骗子对单位组织架构、人员组成、联络信息等了如指掌,一番伪装后,便通过微信或QQ大面积“撒网”添加相关人员为好友; 2、言语随和拉近距离 骗子用关心企业的口吻,甚至主动提出帮助受害人解决困难,极大降低戒备之心,获取受害人信任; 3、进入正题,提出转账要求 随后立即提出要求帮忙转账汇款的要求,比如亲戚借钱、上级领导要求转账、朋友急用等等。抓住一般人对领导不敢质疑的心理,有时甚至使用“尽快”“马上”“立即”这些催促性的词语,既营造了紧张气氛,又利用时间差降低受害人核实转账需求真假的可能性。 警方提示: 1、涉及转账、汇款等事宜,不要通过QQ或微信等网络工具联系,凡是在QQ和微信中提及转账汇款的,不要轻易相信,一定要打电话核实,防止不法分子钻漏洞。自己的QQ和微信不要暴露太多具体信息,比如职业、住址、姓名等。 2、不要轻易加人为好友,或也不能随意进其他朋友圈,对电脑定期杀毒、增打补丁,以防不法分子借木马病毒盗取信息。 3、公司单位应制定详细的财务审批规章制度,严密拨款流程,禁止利用电话、QQ、微信等通讯工具下达拨款指令。同时,加强印章管理。购物印章、U盾必须由专人或多人保管,工作期间随身携带,非工作时间放置保险箱。 4、更不要点击、下载接受陌生人的文件或链接。一旦确定对方是骗子,请立即拨打110咨询举报。
近日,广东一男子买海鲜被商家狠宰千元,面对有关部门质问,商家却给出“无脑”解释,这份“解释”引起了广泛社会关注。当事人王先生表示,他在广东惠州惠东县巽寮市场购买了扇贝、花螺、海胆等并不昂贵的海鲜,拿到账单却吓了一跳,总共4380元。面对高得离谱的价格,王先生多处求证,最终确定自己是被骗了,于是向惠东县巽寮市场监督管理所进行举报。相关人员调查后,商贩给王先生的解释是:由于计算器“进水”导致价格算错,重新计算后价格为2936元,多收了1444元。如此“解释”难以服众,究竟是计算器“进水”,还是商家的良心进了污水? 近年来,消费者在农贸市场、海鲜市场被“宰”的新闻不在少数。在大多数农贸市场中,商品价格一般由小贩自行确定且不会明码标价,称重设备也一般由商贩自己准备。在这样的情况下,无良商贩往往利用农贸市场不易管理的漏洞对消费者进行欺诈,缺斤少两、乱报价称的现象已是常见,如果消费者对市场价并不了解,往往会听之信之。此外,农贸市场还有人流量大、商贩流动性大的特点,消费者即使意识到被骗也难以找到维权途径。 除了不易监管的客观因素外,有关部门监督管理的缺位也是农贸市场欺诈盛行的重要原因。当前农贸市场、海鲜市场普遍缺少完善的市场规则和条例,且市场准入几乎没有门槛,因而商品的数量、质量难以得到保障。此外,当遇到商贩欺诈行为,消费者往往因为没有证据或证据模糊而难以追责,即使证据充分,由于管理条例不完善,有关部门对涉事商贩施行的惩戒措施也远不足以将其“打痛”。长此以往,商贩的欺诈行为便更加猖獗。 健康市场环境的构建,需要各方共同努力,这不仅需要监管部门的责任心,更需要商家的良心和消费者的细心。在市场监管方面,有关部门及人员应当明确规范市场运行条例,可以通过设置“公平秤”或是采用统一称重设备的方式加强管理;应提高市场准入标准,对每一个进入市场的商贩都做到记录在案;应对涉事商贩加强惩戒力度,不姑息、不放纵,坚决对消费者负责。对于商贩而言,遵守市场规则是其不容忽视的义务,不打“小算盘”,本着良心做买卖,才能谋得更为长远的利益。构建良好市场环境,消费者的作用也必不可少,只有消费者敢于维权、善于维权,才能将市场中的“蛆虫”一一扫除,真正保障自身利益。 农贸市场、海鲜市场绝非任意“注水”的灰色地带。
近日,又有一家网红餐厅遭遇“翻车”。据媒体报道,号称“上海第一网红”的日料火锅自助餐一绪寿喜烧,被曝发现各种食品安全问题:比目鱼充当鳕鱼,廉价牛肉冒充澳洲和牛,客人吃剩的刺身回收后继续使用……针对此事,一绪寿喜烧发布了致歉声明,称已责令涉事问题门店停业整顿,并成立了专项监察组。上海杨浦区市场监管局也已介入,并立案调查。 犹记得“网红餐厅”这一名词诞生之初,还是属于褒义词的。不少餐饮企业都喜欢标榜自己为“网红”,因为其意味着有格调、出品佳、受欢迎。然而,接二连三的食品安全“翻车”事件,却让“网红”一词蒙上阴影。在这家宣称自己“严选食材、真材实料、匠心手作”、却用比目鱼充鳕鱼的自助餐之前,还曾有一家将“食材新鲜”作为第一卖点的知名连锁餐厅,被媒体曝光存在用“隔夜死蟹”当现杀活蟹卖,土豆腐烂、发馊后继续用等问题。 食品安全,关系着万千消费者的健康,是不容逾越的红线。为什么这些网红餐厅却屡屡踩红线呢?仔细观察不难发现,某些所谓网红餐厅太过急功近利,对“网红”的理解仅停留于营销手段层面,将之视为在短期内积聚人气、吸引投资及加盟的捷径,为此,他们愿意花钱在装点门面、包装产品,乃至雇人排队、刷好评上。然而,获得消费者认同才是“网红”的真正内涵,打造光鲜亮丽的“面子”仅能得到消费者一时好感,要想赢得消费者的长期认同,必须立足长远发展,花大力气在“里子”上,尤其是在食品安全上要多抠细节。 那么,怎么才能让网红餐厅不恃“红”而骄,时刻保持对食品安全的敬畏之心呢?当务之急在于强监管。监管部门在加强对餐饮企业进行监督检查、抽检监测的同时,还不妨多借力。与此前不少网红餐厅“翻车”事件一样,这家网红自助餐厅后厨之所以“现出原形”也是因为暗访。监管部门不妨通过举报奖励等措施,将此类暗访及消费者投诉、内部员工举报等都化为监管的助力。此外,还可向科技借力,实现对餐饮企业的全链条全流程监管。餐饮企业亦当更自律。网红餐厅要明白,每一次的食品安全“翻车”事件,都是在透支消费者对企业的信任,透支消费者对“网红”的好感,当这种透支达到极限,无论是所谓网红餐厅,还是“网红”一词,都会彻底失去消费者的心。
近年来,国内偶像产业发展迅猛,粉丝群体数量日渐庞大,不断衍生出打call、CP、白嫖、本命等各种追星热词,这些用语被广泛传播形成“饭圈文化”。铁粉儿们给爱豆花起钱来,那是毫不手软,挥金如土,一些不法分子趁虚而入,将黑手伸向涉世未深、容易冲动的学生粉丝群体。 今年五月,初中生小余(化名,13岁)被名叫“S亚轩”的网友拉进“TNT粉头亲建”QQ群。在群里有人冒用“时代少年团工作人员”的身份发消息,称“给每位粉丝发10次68元的福利红包,只需加QQ进行审核可”。单纯的小余看见群里有3000名粉丝,没有起疑心,并按照对方指引制作68元的收款码给对方,后又被诱导使用其母亲的手机进行多次转账,直到转账金额达23042元,小余才察觉被骗。 今年7月,常州一名13岁的女生小丽加入了自称是自己偶像的应援团,从群里得知偶像要举办粉丝见面会,需要制作一些应援海报,于是她很积极交了108元钱参与了应援活动,几天后,群主联系小丽又以各种理由先后让其以扫描二维码的方式转账了31800元。事发后第二天,小红觉得事情瞒不下去才告诉了父母,而此时小红已经被这个应援群拉黑了。 警方提醒:喜欢偶像无可厚非,学生、年轻的粉丝们一定要理性追星,量力而行,不要被“明星爱上我”之类的谎言迷昏头脑,做出一些不理智的行为,时刻提高警惕,涉及转账、汇款等金钱交易时,务必核实信息,涉及大额资金要告诉父母或老师。同时家长、学校一定要进行正确引导,多给孩子普及防骗知识,听到子女提出借手机的要求,务必了解详情,并保管好自己手机的支付密码、验证码等重要信息,谨防孩子上当受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