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银保监会消费者权益保护局公布了一起假借网络借贷信息中介平台名义开展非法集资案例,并以此提醒公众注意防范。 近年来,互联网与金融的快速融合促进了金融创新,在满足人们投资需求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有个别机构以金融创新为名实施金融违法犯罪活动。比如,有的机构假借网络借贷信息中介等名义,通过虚构项目标的、非法归集客户资金设立资金池、承诺高收益等手段搞非法集资。又如,一些平台打着金融创新旗号,变换“互联网新零售”“互联网金融”“股权众筹”等一个个“马甲”从事非法集资活动。 每一起非法集资案件的背后,都是相关家庭财富的灰飞烟灭。监管部门反复提醒,非法集资是国家坚决打击的金融犯罪行为,任何假借金融创新之名从事非法集资的活动都将受到法律制裁。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秩序、保障人民群众财产安全,除了需要企业规范融资行为、金融消费者防范各类非法集资,监管部门更要严厉打击非法集资活动。 企业在融资时要严守法律底线,严格限定融资对象、严格限定资金用途,不要耍小聪明、动歪脑筋。我国法律认定是否非法集资时主要看4个特性:非法性、公开性、利诱性、社会性。未经国家金融管理部门依法批准或违反国家金融管理法律规定,即为“非法性”;通过相关途径向社会公开宣传,则属“公开性”;承诺在一定期限内还本付息和给付回报,便是“利诱性”;向社会不特定对象吸收资金,则是“社会性”。企业融资方式无论怎么“创新”,只要具备这4个特性,就有非法集资的嫌疑。 投资者则应学习掌握金融知识,树立科学理性金融投资消费观念,充分了解什么是非法集资,不能陷入某些换了“马甲”的非法集资陷阱。其实,不贪图过高收益是远离非法集资的最好方法,投资者切勿只顾追求高收益就将血汗钱投给风险不明的项目,更不要一味追求担保或所谓“保本保息”承诺而不注重风险辨别。一般说来,投资者在投资前要做到“三看”:一看融资合法性,除了要看是否取得营业执照,还要看是否取得相关金融牌照或经金融管理部门批准;二看宣传内容,如果宣传中含有或暗示“无风险、高收益、稳赚不赔”等内容,千万要小心;三看经营模式,投资前应了解项目的真实性、资金的投向、获取利润的方式。 监管部门则要进一步加强对非法集资的动态监管,提前预警。打击和处置非法集资是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重要工作之一,也是金融系统贯彻“六稳”“六保”要求的重要抓手。为此,要针对非法集资新变化,抓紧构建常态化非法集资防控治理体系。同时,应加大宣传力度、强化教育普及。特别是针对重点领域、重点人群,拓宽宣传渠道、丰富宣传方式,加强联动宣传,提高人民群众对非法集资的识别能力,增强金融消费者依法维权意识,让各类非法集资活动无处遁形。
国家网信办、全国“扫黄打非”办等八个部门日前联合召开工作部署会,着力推动研究制定主播账号分级分类管理规范,提升直播平台文化品位,引导用户理性打赏,规范主播带货行为。网民表示,随着直播行业不断壮大,各种问题也日益暴露出来。为直播行业“除草”,除了平台治理以外,相关制度约束也至关重要。只有构建清朗的行业生态,网络直播才能迎来真正繁荣。 网络直播蕴藏着很大的商机,以致许多人想上马网络直播平台。有关部门要严把入口关,严格有关资质审查,对无证运营者要依法惩处;同时要加强直播平台的日常监管,对传播涉淫秽色情、低俗庸俗内容的违法违规网络直播平台,采取约谈、下架、关停服务等处理,并严肃追究相关法律责任,以此倒逼网络平台加强自身合规建设。 直播平台要切实担负起管理责任,引导网络直播从业人员遵守法律法规、公序良俗,积极传播正能量,要建立健全网络直播从业人员评价体系。各直播平台要建立主播联合监管机制,防止在这个平台封号后再到其他平台“转世重生”。 相关部门和企业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引导、鼓励、生产出符合网络文化传播规律,广大网民喜闻乐见,内容健康、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作品。 有关部门在开展专项整治的同时,要科学制定推动网络直播行业高质量发展的管理规则和政策导向,全力营造积极健康清朗的网络生态。
以帮助考生上更好的学校为由等手段实施诈骗,骗取25名被害人102.72万元,目前这起诈骗案正在进一步审理中。苏州市吴中区检察院检察官提醒,志愿填报季,不要被“灰色地带”蒙蔽双眼,更不要轻信所谓手眼通天的人,警惕此类“找门路上更好学校”的陷阱,以免上当受骗。 以上更好学校为由实施诈骗 小洁是吴中区的一名考生,2019年高考总分取得312分,刚刚超过本二分数线,但因为选测科目是C、C,很多本二院校都不能报。父亲心急如焚,四处打听,朋友表示认识一个姓翟的老师,很有门路,能帮小洁上常熟理工。父亲大喜过望,马上把翟老师约了出来。 2019年6月27日,小洁一家三口和翟老师在苏州职业大学里的咖啡馆见了面。翟老师自称是苏州职业大学的老师,并展示了自己的工作证,这让小洁一家人都觉得“找对了人”。翟老师说,可以找领导用“点招”的方式突破常熟理工的政策限制,让小洁上师范专业,但是需要18万元费用。小洁的父亲马上答应,当天便转账10万元,其余8万元在录取后付清,并以江苏省教育考试院官网为准。翟老师收了钱,写了个“收条及协议”,称7月20日便可上网查询。 到了7月20日,小洁的父亲登录官网,却没有发现任何录取信息。他问翟老师,翟老师回复“正在办,明天好”,第二天又回复“还要等一天”。之后的每一天,小洁的父亲都格外关注录取情况,不断催促、询问,可翟老师总以“档案被扣”“明天抢录”“排队提档”等理由推三阻四。8月2日,小洁得到了被专科学校录取的消息,翟老师却让他们“不要理会……常熟理工也会发通知书”,还发来一张“考生志愿确认表”让小洁填写,之后更是以“奶奶去世”明天退款”等理由“一天天地拖了下去。 8月26日,意识到自己被骗的小洁父亲前往派出所报案。11月25日,民警在苏州市职业大学内将犯罪嫌疑人翟某某抓捕归案。经查,被翟某某以同样手法诈骗的被害人多达25人,被害人的诉求除了高考调档以外,还有办理“会计中级职称证书”“二级建造师证书”、办理在职研究生、自学考试、成人高考、网络教育学历教育证书等等,可谓五花八门。 “找门路上更好学校”存陷阱 2020年2月28日,该案被移送至吴中区人民检察院审查起诉。 审查中,翟某某始终不认罪,一直以“我能帮他办事,只是还没办好”为由狡辩,还称自己送给南京的一位高官10万元钱,请他帮小洁进入常熟理工。但他既说不清对方身份,也拿不出转账凭证,只是一个劲儿称“我没罪”。 检察官郑毅认为,小洁未达到常熟理工学院2019年普通本科批次“选测科目B、C”的投档条件,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可能被该校录取,犯罪嫌疑人翟某某不具备帮小洁入学的客观条件,且其辩解漏洞百出,不能自圆其说。经依法审查查明,犯罪嫌疑人翟某某于2017年8月至2019年11月间,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通过虚构事实、隐瞒真相,骗得25名被害人支付的资金102.72万元,构成诈骗罪,且数额特别巨大。2020年4月10日,吴中区检察院向法院提起公诉,目前本案正在进一步审理中。
据教育部网站消息,近年来,经教育、公安、网信部门联合打击,绝大多数以诈骗为目的的“虚假大学”已难以继续招摇撞骗,但在经济利益的诱惑下,仍有可能出现新的“虚假大学”。因此,教育部再次提醒广大考生与家长,不要相信任何“走捷径”、“低分上名校”的谎言,在志愿填报时做到: 查官网官微:2020年具有高考招生资格的全国高等学校名单共3005所均已在教育部门户网站和官方微信公众号“微言教育”发布,考生和家长可以通过登录官网(网址:http://www.moe.gov.cn/jyb_xxgk/s5743/s5744/202007/t20200709_470937.html)或在官微“微言教育”(微信号:jybxwb)“高校名单”栏目进行查询核实。 查代码:每一所经教育部备案的高校都有高校报考代码与专业代码,在各省(区、市)填报志愿系统中均可查询。虚假大学因未有办学资质而无招生代码,查不到代码的学校都是“虚假大学”。 看分数:高考成绩是高校录取的重要依据。任何声称,可以不看分数,交钱即上的学校,都是在招摇撞骗。 平常心:高考无捷径,只有放平心态,理性认识,不相信所谓的高考捷径,那么“虚假大学”也就无所遁形。
8月6日,海南省反电信网络诈骗中心发布预警:目前,高考填报志愿已经开始,此时一些不法分子打着种种幌子开始诈骗。为此,省反诈骗中心提醒各位家长及考生谨防高考填报志愿类的诈骗。 谎称有“内部指标” 骗子会谎称有特殊关系,可以购买“内部指标”“计划外指标”,在填报志愿前就用各种借口,让家长交钱保留名额。嫌疑人会通过伪造文件、私刻印章,设立报名处和咨询电话,假冒高校招生人员,谎称手中有“内部指标”“机动计划”等,让家长先付定金,后迅速消失。 混淆文凭教育形式 高等教育的办学形式是多样的,嫌疑人有意混淆网络教育、成人教育、自学考试助学辅导与普通高等教育的区别,蒙骗考生,声称只要交钱就可以上大学,甚至上重点大学。家长花钱后,拿到了录取通知书,入学之后方知上当受骗,就读的根本不是普通高等教育的本、专科,而是自学考试、成人教育、网络教育等形式的教育。 【提醒】向教育主管部门了解查询学校的办学资质、招生资格等,如有条件也可以实地去参观、查看学校的硬件设施和周边环境,从多种途径了解该校的师资力量和办学成果。 艺术类招生“特权” 艺术类招生录取持续的时间较长,不法分子抓住考生和家长的急切心理,声称只要交钱就可以从中运作“帮忙搞定”,或以“不交钱就不录取”、“不交钱就退档”威胁考生和家长,达到诈骗钱财的目的。 发放奖学金、助学金骗局 骗子会利用一些考生家中经济困难,需要助学金交齐学费的情况,冒充高校工作人员、教育部门工作人员,或者直接谎称手上有项目,可以为考生申请大学助学金,催促家长先交报名费,或以再不领取就过期等理由,要求汇款转账。 【提醒】考生及家长要主动与当地教育部门或学校联系求证,不随意透露家人姓名、电话、职业等相关信息,坚持做到不透露、不相信、不理睬。 警方提醒,无论哪一种形式的诈骗,都会涉及到转账、交钱之类的手段,所以只要涉及到钱财,一定要提高警惕,谨防中招。同时,警方提醒广大考生,保管好身份证、准考证、考生号与密码、成绩单、志愿填报信息、录取通知书等证件及信息,以防被不法分子利用。
近日,北京互联网法院一审宣判认定,在微信读书中,微信好友之间的读书信息默认开放,构成对原告个人信息权益的侵害。应用软件过度收集个人信息的侵权行为屡禁不止。此外,工信部日前公布了2020年第二批侵害用户权益的App名单,在被点名的15个App中,有13个涉及个人信息过度收集。 监管需要平衡数据合理使用与保护隐私权的问题,既要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也要确保App开发者能够有效利用他们提供服务过程中采集的数据,让这些数据发挥更大的作用。因此,解决互联网平台过度收集个人信息等问题,需要运用新型监管方式和监管技术。 “目前市场上的App数量越来越多,同时存在鱼龙混杂的现象,违规越权的App比比皆是。”有网民表示。 遏制App过度索权现象,首先须从源头治理。App应用上架之前,就应得到监测。尤其是,提供App下载的平台要切实履行好职责,杜绝问题App上架,维护用户权益。还有网民表示,数据隐私与信息安全,要着重关注与适时调整业务,以满足合规需求,运营者应提前布局专业人才与服务的引入,积极配合监管、寻求长远发展。 个人信息兼具个人利益和公共利益,监管部门应该平衡用户的个人信息权益以及企业的创新发展。网民“郑宁”建议,除了互联网平台加强事前审核,建立健全投诉举报制度,并加大对违法违规App的惩处力度,还应运用信用记录监管等新型监管方式,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进行监管。
“出租微信加我,长期有效”“高价收微信,不想卖的可以租,一天180元”……近期,一些朋友圈、微信群里出现了类似“广告”。记者调查发现,一些人贪图小利,把自己的微信号出租给别人,这些微信号大多被不法分子用来实施诈骗、洗钱等犯罪活动。(8月4日《北京青年报》) 当下,微信已经成为人们不可或缺的沟通工具,而且,微信应用场景不断增多,从扫码支付到政务办理都可以通过它轻松搞定。而这,也让不法分子打起了微信号的“坏主意”,企图利用他人的微信号“偷天换日”从事违法犯罪活动。 仔细观察,里面的套路并不复杂,就是以金钱为诱饵,在社交平台发布“收购广告”。而由于微信号注册本身是免费的,在所谓“无本套现”的诱惑前面,不少用户心甘情愿地将微信号进行出售,甚至为了获得更大的收益当起了“中间商”,将亲朋好友的微信号统统拿来“待价而沽”。 殊不知,这样既泄露了个人的信息,还可能成为诈骗、洗钱犯罪活动的“替罪羊”,“一不小心”承担了刑事责任。还应当看到,这不仅让出租者面临账号安全风险和法律风险,同时也增加了执法部门打击网络犯罪的难度。 对于出租微信号的问题,要想达到良好的治理效果,关键是要堵住源头,那就是广大微信号的使用者,要清醒地认识到信息安全的重要性,切莫为了蝇头小利随意出租而因小失大。公安部门在严厉打击通过微信号进行新型网络犯罪的同时,要“关口前移”,防治结合,借助网络平台,通过信息推送等方式,对此类犯罪的危害性和防范技巧等加强宣传,提醒公民注意防范。此外,微信运营商也应当主动作为,对异常账号加强监控,并配合公安部门进行联动管控。 信息安全无小事。每位微信号的拥有者,都不是“局外人”而是“当事者”,应当将各自的微信号管理好、维护好、使用好。
8月5日记者获悉,高招录取工作即将启动,又到了高考诈骗分子最活跃的阶段,省招办提醒考生及家长一定要提高警惕,收到录取通知书及时与自己录取信息或招生高校核实。 据悉,高考骗子通过冒充“教育局”“财政局”等工作人员,主动与考生、家长联系,骗取家长或学生的信任,以领取“教育补贴”需先“激活账户”为由,让其带着银行卡到ATM机上操作,从而盗取其银行账户上的钱;骗子对考生家长谎称某高校名额没能招满,通过花钱“打点”可让考生获得补录名额,以此骗取考生家长钱财,也有嫌疑人在考前就用各种借口,让家长交钱保留名额;骗子冒充工作人员,谎称可以为考生申请大学助学金,要求家长先交报名费;骗子冒充高校招生办人员,向考生寄送伪造的录取通知书,让考生将学杂费打入指定的银行账号,以骗取钱财。以上种种均为骗子诈骗手段。正规的招生录取不会产生任何附加费用,凡是需要收取保证金、录取费、指标费的“招生指标”,一律不能相信。
“任女士接到自称市公安局李警官的电话,称上海市公安局侦破的一起“洗黑钱”案件中涉嫌的三十多张银行卡中有一张是用任女士的个人信息办理的,并将其电话转接至一自称上海市公安局王警官处,要求其作出情况说明,证明自己未参加“洗黑钱”活动。 对方以不方便占用公共电话太长时间为理由,要求任女士添加其QQ好友并发送手持工作证件的照片表明身份及发起视频通话,在视频通话中要求任女士先转1万元至“安全账户”证明其不会参加“洗黑钱”活动,并要求任女士在视频通话期间不能接打任何电话或者向他人泄露与此事相关的信息,任女士告诉对方自己身边没有足够的钱,对方就要求任女士向亲戚朋友联系借钱,在一个小时后联系任女士。 网警提醒:当接到自称公检法人员的电话,切不可第一时间泄露个人信息,一定要多方核实。另外公检法不会要求公民转账,如遇到诈骗,请第一时间报警。
今年夏天,即墨小伙小戴在社交平台上刷视频时刷出了心仪的女孩,怦然心动的小戴不断给她点赞,还发去私信“求交往”,两人建立起“恋爱”关系后,女友不断以各种理由向他借钱,却以各种理由不见面——近日,即墨警方抓获了一名下载别人视频、伪造身份冒充美女诈骗的犯罪嫌疑人。 2020年6月底,男青年小戴到公安机关报案称,他可能遇到了骗子。据小戴回忆,他前不久在一款社交平台上刷视频时,看见了一位身材曼妙、面容姣好的女孩,女孩经常晒出自己在多地的自拍视频和照片,小戴很快成为了女孩的粉丝,经常给她点赞。小戴通过私信和女孩聊天,两人越聊越火热,很快添加了微信好友。 女孩告诉小戴自己叫小爽,当小戴得知对方和自己一样是单身时,立刻开始了“追求”。日子一天天过去,小戴和小爽确立了恋爱关系,小戴对两人的未来充满憧憬,每天的嘘寒问暖更是少不了。虽然还没有见面,但小戴已经把小爽当成了另一半。 在随后的几天时间里,小爽或是告诉小戴自己没钱偿还贷款,或是说朋友有事急需用钱,不断向小戴借钱。小戴前后转了3000多元过去,也屡次提出和小爽见面,但小爽总是以身体不舒服或者家里有事为名拒绝。小戴觉得上当了,到公安机关报案。 即墨公安分局刑侦大队九中队和温泉派出所组成了专案组开始了调查,很快抓获了犯罪嫌疑人崔某(21岁,当地人)。崔某交代,小爽是她取的假名。她在社交媒体发布的照片和视频,其实都是从其他女孩的社交账号上下载下来发到自己的账号里。崔某称,她看到很多女孩跟男友或者粉丝撒娇索要礼物,在虚荣心的诱惑下,她下载了另一名女孩照片和视频,冒充对方身份在社交平台上活动。从2019年开始,她已经诈骗了30多人,涉案金额超过3万元,这些钱财已被她挥霍一空。目前,崔某因涉嫌诈骗已被即墨公安分局依法取保候审,等待她的将是法律的严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