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是登封市双喜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的,前段时间,因为大批婚庆单子取消,没什么收入,就准备拿房本抵押贷款给职员发工资。今天路上赶得急,包掉了也没发现,要不是你们公司的人捡到,真不知道该怎么办。”近日,登封市民李女士将一面写有“高风亮节品德高 拾金不昧暖人心”的锦旗,送到了登封傲蓝得环保环卫综合管理员宋丛丛手中,并一再表示感谢。 事情得从9月1日说起。那天早晨下着大雨,上班的路上,宋丛丛行经棋盘山公园门口附近时,发现地上有一个黄色的包鼓鼓囊囊的,打开一看,里面有银行卡、车钥匙、房本、现金。失主丢失财物一定非常着急,于是,宋丛丛便在原地等待。可等了几十分钟也未见有人来认领,便向项目经理反映。项目经理选择了报警。当天中午,有两个人急急忙忙赶到项目部,经过核实,失主李女士领回了包和现金。
54年前乘车她欠下2毛钱车费,54年后她还来400元现金。14日上午,城运控股公交市北一分公司收到一面特殊锦旗,背后是一名七旬老人的“诚信”历程。 10日上午10时许,一位老人上车后,将装有400元现金的信封交给2路车驾驶员宋强,说是迟到了54年的车费。宋强经过询问了解到:女士姓王,今年已78岁,“我欠了公交公司的钱,今天就得来还上。”王女士告诉宋强,1967年9月的一天,她和家人在胶州路一起乘坐2路电车,爱人抱着孩子在后面走得比较慢,自己先一步上车后公交车就启动了,爱人和孩子错过了这班车。 上车后她才想起,钱都在爱人身上。当时一张公交车票2毛钱,得知王女士的情况后,售票员帮垫付了车费。之后的日子里,王女士再也没遇到过那名售票员,但这2毛钱的车费却一直被她记在心里。此后因为各种原因,迟迟没能还上。 10日上午,王女士到科技街办事,正好看到2路车迎面驶来,于是就想要把这份迟到车费连本带利还上,特意找了个信封装上了400元现金。“我也不知道够不够,就想着直接投到投币箱里。”王女士的举动,被宋强劝阻,并将其带到分公司驻地,将此事汇报给分公司经理牛洪光。“2毛钱虽然不多,老人却记了54年,这份诚信让我们倍感温暖。 400元钱心意已收到,但确实不能收。”牛洪光表示。 钱虽然没还成,但总算是了却王女士在心底埋藏多年的心愿,随后她专门制作了一面锦旗赠送给2路全体职工,感谢他们多年来服务乘客的辛勤付出。“今天把锦旗送到了,心里感觉非常舒坦,这件事总算有了结果。”王女士告诉记者。
9月7日,长春公交集团东盛汽车公司二车队115路驾驶员闫立鹏在车上捡到一部手机,他第一时间与失主高女士取得联系并归还。对此高女士特意送来锦旗表示感谢,“这手机里面留有母亲生前的珍贵照片和留言,真是太感谢你们了!”高女士激动地说。无独有偶,9月12日,115路驾驶员胡希禄捡到一个塑料袋,打开发现竟是房屋产权证两本和户口身份证及票据。胡希禄立即通过票据里夹的电话号码联系失主,失主才发现物品丟失,这么重要的东西物归原主,失主来到车队后对司机表示最诚挚的感谢。115路驾驶员“拾金不昧”的举动,温暖了每个失主,展现了公交人良好的精神风貌和职业素养,也擦亮了文明城市的底色,传播社会正能量。
9月12日,笔者在市区富豪花园小区见到了替子还债的朱顺和,今年69岁的他衣着朴素,脸上挂着笑容,让人难以相信,他在3年内还清了50多万元的债务。 谈起《文明宿迁“诚10条”》,朱顺和连连点头“。我觉得这个‘诚10条’提出很好,我做的事就很符合第一项内容‘有借有还,再借不难’。”朱顺和说,做人诚实守信是立身之本。 时间倒回到2018年6月,朱顺和的儿子朱宝因动脉瘤破裂突然离世,留下了50多万元的高额债务。沉浸在丧子之痛中的朱顺和面临两条路:一是让儿子人死债销,继续过自己安逸的日子,二是扛起帮儿子还钱的重担。朱顺和义无反顾地选择了第二条路:替子还债。 他的决定得到了全家人的支持,朱顺和主动找到了属地法院的执行庭,恳请搜集儿子外债账单,并通过法院与借钱方达成协商,朱宝生前的债务由父亲接管,朱顺和在儿子的每一张借条上都加上了自己的名字,之后他又拿出2000多元作为诉讼费,让借钱人起诉自己,然后把工资卡交到了法院,法院每月给他留700元生活费,其余的钱全划给借债方。 “不少人会劝我‘这钱又不是你借的,你还干嘛’,还有的人说我‘吃饱了撑的’。”朱顺和笑着说,自己对此都不在意,因为良心不允许自己这么做。“我既然有能力就是要把所有的债务还掉。” 为了早日还清债务,退休后的朱顺和在小区物业当起保安,家中子女也节衣缩食帮忙还债,亲朋好友见朱顺和还债不易,有时会送来油、米、面等生活用品。“真的很感谢他们。”朱顺和说,身边很多人的帮助,让他感到很暖心。 2021年3月,朱顺和将1.7万元现金交到债主的手中,还清了最后一笔债务“。钱还清了,我这心真正踏实了。”朱顺和感慨地说,以前欠人钱,见面都不好意思打招呼,现在,自己终于可以睡个安稳觉了。 朱顺和的行为感动了许多人,2020年他被评为首届“宿经开好人”,荣登2021年4月“江苏好人榜”。50多万元的债务,曾经如同一座巨山压在朱顺和的心头,如今朱顺和终于可以“挺直腰板”生活,而他依然在保安的岗位上工作,为小区居民提供着服务“。工作习惯了,这样也挺好。”朱顺和说。 生之大莫过于诚信。“子债父还”虽没有法律依据,但朱顺和却坚守住良心,用实际行动,为诚实守信写下了最生动的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