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宁夏回族自治区石嘴山市市场监管局围绕构建以“双随机、一公开”监管为基本手段、以重点监管为补充、以信用监管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多措并举,扎实推进信用监管工作。 强化涉企信息归集共享。通过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强化涉企信息的归集共享。今年以来,共归集市直相关部门涉企信息11346条,其中行政许可信息4033条、行政处罚信息334条,抽查信息2407条,联合惩戒4572条。 推进企业年报信息公示。通过采取专项工作推进会议、年报公示进度通报、媒体宣传和短信通知等形式,多管齐下,积极引导企业自主年报,扎实推进年报公示工作。截至6月底,石嘴山市(不含平罗)2019年应报年报的企业9143户,年报公示率达96.25%,相比去年同期增长了11个百分点,实现了历年来的新突破。 深化“双随机、一公开”监管。牵头编制随机抽查事项清单,制定抽查计划,变“单兵突进”为“协同作战”,进一步规范了行政执法行为,减轻了企业负担,营造了全市公平有序的营商环境。目前全市已通过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录入抽查计划122项(不包括平罗县),已完成83项,其中部门联合已完成26项,检查市场主体3300余户,抽查事项185项,公示检查结果率达100%。 实施失信联合惩戒和守信联合激励。今年以来,对未履行2019年年报公示义务的403家企业,依法依规列入企业异常名录,实行“列异”监管。在实施联合惩戒的基础上,强化“失信”企业在评先评优等方面的限制。今年,配合市总工会、人社局、工信局、两创示范办等部门对238家企业进行信用综合查询评价,推送列异和行政处罚信息36条,相关企业在银行贷款贴息、劳动保障诚信等级评价、小微企业扶持政策奖补等方面受到惩罚和限制。 开展企业信用修复。建立企业信用信息修复机制。健全完善企业自我承诺、主动纠错、信息公示的信用修复机制。今年以来,指导被列入经营异常名录的企业,通过企业书面承诺、补报年报等方式,积极主动开展信用修复。对1297家列入企业异常名录的企业,在其提出申请后,对症帮扶列异企业快速移出,尽快修复企业信用,助力企业发展行稳致远。 强化无照经营整治。为进一步规范市场秩序,立足市场监管职能,坚持查处与引导相结合、处罚与教育相结合的工作原则,结合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持续开展无照经营乱象整治,共办理无照经营案件29起,罚款12万元,力争规范一批、整改一批、查处一批。
自2020年9月14日《常泰长江大桥信用管理先导区建设方案》印发以来,常泰两地海事部门、常泰长江大桥建设指挥部紧紧围绕先导区建设要求,立足职责定位、发挥职能作用,初步建立了以承诺为基础、以评估为参考、以惩戒为手段的事前事中事后新型海事信用监管机制,信用管理先导区建设稳步推动、有序进行。 一、抓好制度设计,加强信用管理基础建设。结合大桥施工水域不同信用主体,分类别制定施工单位、施工船舶、船员信用承诺书,其中施工单位承诺事项15项、施工船舶承诺事项11项、船员承诺事项24项;细化江苏海事局“黄名单”信用主体一般失信行为情形,科学制定大桥水上施工区信用管理评估表,内容包括失信行为和加分项两方面,根据不同信用主体,详细列出失信行为10-20项、加分项6项,有特色的施工区信用评估机制初步建立;建立认定、限期整改机制,明确根据信用主体失信行为性质和次数采取差异化惩戒措施,必要时常泰两地海事部门将与大桥建设指挥部会商决定采取清场等的进一步处理措施。 二、抓好信息公开,加强信用管理宣传教育。9月25日常泰两地海事部门、大桥建设指挥部及两标段项目经理部召开常泰长江大桥信用管理先导区建设推进会,对《方案》进行重点详细宣贯解读,细化制定《常泰长江大桥信用管理先导区建设方案任务分解书》,内容具体包括8大项18小项,明确责任部门和完成时限,并对下一阶段方案实施推进进行认真讨论部署;在前期积极宣传的基础上,10月21日组织大桥施工水域相关信用主体50余人召开常泰长江大桥信用管理先导区建设实施细则解读,详细介绍施工区信用管理实施办法,广而告之,强化各信用主体自律意识,提高诚信安全底线思维。 三、抓好结果运用,加强信用管理监管实效。活动开展至今,施工水域两家施工单位、24艘施工船舶、41名船员先后自愿签订信用承诺书;执法人员结合施工前船舶现场监督检查及时对12艘船舶开展信用评估工作,对3艘船舶失信行为扣分5次,针对大桥施工区供油船舶“江淮油XX”累计三次失信的情况,共建三方及时启动会商机制,将其列为失信船舶,并于9月底从施工区清理出场;强化信用激励运用,对在“清洁美丽长江”2020常州市水上搜救演习中表现突出的“华夏03”“龙禹600”“鲁济宁货3108”三艘船舶信用各加分1次;及时将已评估船舶加扣分情况在施工区船舶安全监管服务群里面进行公示,接受大家监督。 下一步,常泰两地海事部门将和常泰长江大桥建设指挥部共同发力,健全先导区信用管理制度,将信用管理和传统海事监管紧密结合,实现更高标准的安全监管,更好的打造“共建、共治、共享、共赢”的大桥水上安全共同体。
俗话说,“人无信不立,业无信不兴。”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是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治本之策。记者昨日从市发改委新闻发布会获悉,经过四年的不懈努力,我市信用制度框架初步健全,信用平台功能更加完善,信用服务职能更加务实,信用信息应用更加广泛,信用文化氛围更加浓厚……全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成效显著,2018至2019年连续两年省政府对市政府信用专项考核位居全省第一。 以点构面,信用制度框架初步健全 据介绍,自2016年我市全面启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发布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实施方案以来,我市先后出台了《诚信“红黑榜”发布制度》《滁州市加强政务诚信建设实施方案》《滁州市加强个人诚信体系建设实施方案》《滁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滁州市建立完善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制度实施方案的通知》等60多个制度文件,全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制度框架体系逐步健全完善。 夯实基础,信用平台功能更加完善 2016年10月,我市启动信用平台市县一体化一期项目建设,建设“一库、一网、一平台”,即信用数据库、信用网站和信用平台;今年1月,市信用平台二期项目启动,9月底建设完成。截至目前,“信用滁州”网站已建成包含8个县市区子网站的网站群,建立信用动态、政策法规、双公示、信用承诺及红黑名单公示等专栏,累计发布新闻信息21625条,用户访问量超千万次。市信用平台已建成9个业务子系统,归集全市398家单位信用数据超7亿条,其中,“双公示”数据188.65万条,红黑榜数据39558条。 优化效率,信用服务职能更加务实 今年1月,我市正式成立了市公共信用信息服务中心,目前主要提供信用查询、异议处理和信用修复等三个职能。在“信用滁州”网站发布这三个职能办理流程图,提供线上线下两种办理方式。截至目前,累计为个人和企业提供150余万次信用查询,受理了近千次异议处理。信用修复系统上线以来,开展了全市行政处罚失信信用修复专项活动,共修复“信用安徽”企业数据2080条,“信用中国”企业数据6578条。 探索推广,信用信息应用更加广泛 自2018年起,我市在行政审批中加强信用监管,探索信用数据应用。一是探索事前信用核查,对市行政服务大厅的48个审批单位业务系统增加“信用核查”按键,要求对所有审批事项前置查询,从源头加强管理。二是探索事中信用承诺制度,建立《滁州市市级信用承诺事项清单》机制,为符合条件的守信主体在申报材料不齐备的情况下通过提供信用承诺替代,实现“容缺受理”“容缺审批”“告知承诺”等便捷服务,提高办事效率,目前已在交通运输、旅游、市场监管等10多个重点领域开展信用承诺试点工作。三是探索事后失信联合惩戒机制,编制《滁州市失信行为联合惩戒措施清单》,在全市十三个行业领域,组织30多家市有关行业主管部门,推进111条失信联合惩戒措施,构建“一处失信,处处受限”的联合惩戒大格局。 宣传教育,信用文化氛围更加浓厚 我市还积极开展诚信宣传进机关、进校园、进公共服务场所、进社区、进商区、进企业等“六进”活动,通过市属新闻媒体、“两微一端”、论坛讲座、展览展示等形式,开展各具特色的诚信主题宣传。下一步,我市将围绕信用信息应用推广、信用平台功能完善、信易贷实施、第三方机构培育等方面探索推进,让信用信息更加惠民、信用文化更易接受、信用成果更多展现。
11月10日,重庆市深化诚信缺失突出问题专项治理行动新闻发布会举行。记者从会上了解到,市文明委印发了《重庆市关于开展诚信缺失突出问题专项治理行动的实施办法》,启动“十项重点治理行动”,切实增强市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文明办主任马岱良介绍,“十项重点治理行动”的具体内容包括:一是电信网络诈骗专项治理行动;二是互联网信息服务领域失信问题专项治理行动;三是防疫物资产品质量和市场秩序专项治理行动;四是扶贫脱贫失信问题专项治理行动;五是考试作弊专项治理行动;六是交通运输领域失信问题专项治理行动;七是骗取社会保险专项治理行动;八是贯彻落实市委依法治市委员会“加强综合治理从源头切实解决执行难问题”任务分工;九是金融领域失信问题专项治理行动;十是生态环境保护失信问题专项治理行动。 “十项重点治理行动”开展以来,据初步统计:截至目前,全市整治污水偷排、直排、乱排专项整治行动,在全市范围内累计检查点位12.6136万个,发现问题1436个,整改问题1225个,整改率85.3%。 马岱良表示,重庆市综合应用行政性、市场性、行业性、社会性的措施,对“十项重点治理行为”实施联合惩戒。包括限制从事特定行业和项目,限制政府支持或补贴,限制准入或任职资格,限制荣誉和授信,限制特殊市场交易,限制高消费,加大行政处罚和刑事处罚力度。 发布会上,市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副主任李茂涛介绍,今年,市发展改革委印发了《重庆市公共信用信息目录(2020年版)》,涉及注册登记、行政许可等5223项事项。按此目录,将通过市公共信用信息平台全面归集共享全市各部门、各区县各类公共信用信息,并按需与各单位业务管理系统互联互通、数据共享,全面支撑各单位专项治理信息采集、预警、协同等业务需求,及时发现市场主体失信行为苗头行为,推动从关注事前审批向事后监管转变,为“放管服”改革托底。 重庆市市场监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徐军表示,市市场监管局联合市发展改革委、市经济信息委、市公安局、市商务委、市药监局、重庆海关等六部门,重点对口罩、防护服、呼吸机、红外体温计(额温枪)、新冠病毒检测试剂等五类防疫物资及其重要原辅材料,加大监管力度,严查各类违法行为,力保防疫物资全产业链平稳运行。 作为重庆经济发展的主战场,两江新区坚持创新、多措并举,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不断优化市场准入环境,积极探索事中事后监管,开创“互联网+信用监管”两江模式,全面推行“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改革,不断提高信息化信用监管水平。
为打造“诚信辽源”城市品牌,辽源市构建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建立了制度化、规范化、可持续化信用工作机制,在各个领域探索开展信用监管,行业信用评价,不断筑牢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基础,持续优化营商环境。 加强信用监管制度建设,制定出台《关于加快推进辽源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构建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的实施方案》,重点建立健全信用承诺、信用修复、信用监管、信息公开公示等制度,强化信用监管的支撑保障。 深入推进各行业各领域信用分级分类监管,将信用嵌入政府对各类市场主体监管的全过程,通过对市场主体信用状况进行分级分类,实施差别化管理。 实施联合奖惩措施,对税务机关公布的纳税信用A级纳税人,由市税务局、市发改委、人民银行辽源市中心支行等11个单位在项目管理、税收服务、融资授信等方面采取激励措施;对税务机关公布的重大税收违法案件当事人,由市税务局、市财政局、市住建局等20个单位在税务管理、政府采购、评优推荐等方面采取限制措施,使守信者享便利、降成本,失信者受惩戒。
根据市场监管总局部署,安徽省市场监管局联合省委宣传部、省通信管理局、省公安厅、省商务厅、省文化和旅游厅、省林业局、人行合肥中心支行、合肥海关、省税务局、省网信办、省邮政管理局和省药监局等13个部门,部署自即日起至12月底在全省组织开展2020“网剑行动”,集中整治网络市场突出问题。 此次专项行动围绕做好“六保”工作、落实“六稳”任务,以落实电子商务法为统领,在统筹做好疫情防控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重点抓好落实电商平台责任,夯实监管基础;重拳打击不正当竞争行为,规范网络市场竞争秩序;集中治理网上销售侵权假冒伪劣商品,守住安全底线;严厉打击陆生野生动物和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及其制品非法交易行为,保护野生动植物资源和公共卫生安全;强化互联网广告监管,维护互联网广告市场秩序;依法整治社会热点问题,营造良好网络市场环境;依法查处其他网络交易违法行为,保护消费者权益七项重点任务。 安徽省市场监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为确保专项行动取得实效,全省市场监管系统将坚持线上线下一体化监管原则,加大执法办案力度;开展跨地域、跨部门联合执法,发挥部门失信联合惩戒作用;针对“双11”等网络集中促销期和节假日等重要时间节点,有针对性做好违法行为线索监测和网络销售产品质量抽检等工作,不断净化网络市场环境,促进安徽电子商务持续健康发展。
今年以来,江苏省不断深化交通建设市场信用管理,形成江苏交通建设市场“1+6”信用管理制度体系,实现了建设市场从业主体信用管理全覆盖,并以问题为导向,进一步细化弄虚作假失信行为的信用处理裁量标准及信用修复流程,深化信用应用动态管理,充分发挥信用的震慑作用,促进市场主体诚实守信,进一步规范市场秩序。 对存在失信行为的进行信用动态降级。今年以来,江苏省交通运输厅共对存在弄虚作假行为的9家从业单位进行了信用动态降级。其中5家单位因在招投标活动中提供虚假资料,3家单位因在资质申报中虚构业绩,1家单位因在部公路建设市场信息管理系统中填报虚假信息。 鼓励进行信用修复。在加大对失信行为惩戒力度的同时,江苏省交通运输厅畅通为失信者提供纠错的制度化渠道,对因存在一般失信、较重失信行为受到信用降级的从业主体,鼓励在一定期限内消除不良影响后及时进行信用修复。今年以来,共有5家从业单位按规定进行了信用修复。 在招投标活动中全面推行“信用承诺制”。招标人、招标代理、投标人、主要从业人员、评标专家、评标现场监督、公证等相关人员均要按照信用承诺相关要求签署信用承诺书,并在信用系统中录入信息,推进招投标活动的信用承诺制实施。截至10月份,已产生各类相关信用承诺近9000条。 进一步加大信息公开力度。对拟作出信用降级、信用修复的从业主体,省交通运输厅将处理原因、处理依据等在厅网站进行公示。对存在异议的依法依规在规定时限内进行核实,作出处理决定,并将处理结果在厅网站公开;涉及严重失信行为应当进行联合惩戒的,推送至省公共信用信息平台依法进行联合惩戒。
昨日,记者从市发改局了解到,梅州市是全国首个实现“信易贷”全覆盖的城市,目前已通过全国“信易贷”平台发布金融产品44个,为中小微企业成功授信113笔,匹配贷款6.51亿元,占GDP比重居全省第二位。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交通银行梅州分行在全国银行业中第一个推出抗疫金融产品,梅州客商银行在全国民营银行中第一个开通专项对应的抗疫金融产品“抗疫贷”……这些都是我市积极推进“信易贷”工作的缩影。 我市正鼓励各银行在全国“信易贷”平台中指引客户注册、登录并录入融资需求,银行可根据企业发布的融资需求信息进行快速比对,节约了企业贷款的时间成本,快速获得信用贷款,我市企业在平台贷款最短的时间仅3分钟就完成授信匹配成功。 日前,我市发改部门组织金融工作局、人民银行、银保监分局、工商联和各银行等单位共70多人参加全国“信易贷”工作视频会议。据了解,我市将按照会议要求,建立以信获贷、以贷促信的良性循环,为中小微企业纾困和发展注入强劲活力。地方金融服务平台与全国信用平台联通,不断提高数据质量,为金融机构准确提供有资金需求的守信企业名单。我市重视“信易贷”等普惠金融发展,以大数据、云计算等高新技术为手段,大幅提高中小微企业贷款效率。学习借鉴济南和厦门在会上总结的“补偿激励、首贷激励、分担风险、构建平台、整合数据、筛选名单”等先进经验,结合实际出台相关信易贷政策,进一步为中小微企业融资打通经络。地方政府、金融机构、信用机构、市场主体加强配合协调,形成合力,强力推进“信易贷”工作。
11月6日,为贯彻落实全国“信易贷”工作视频会议精神,推动济宁市“信易贷”工作深入开展,切实助力中小微企业融资,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济宁市召开“信易贷”工作推进会议,同时举行济宁市金融信用服务平台银行机构入驻集中签约仪式。济宁市发展改革委、济宁银保监分局有关领导,各县(市、区)发展改革(经发)局分管局长,有关银行金融机构负责人参加会议。 会上,济宁市发展改革委副县级领导干部薛长志传达了全国“信易贷”工作视频会议精神,对全市“信易贷”工作进行安排部署。济宁银保监分局副局长宗超讲话,要求各银行金融机构充分发挥济宁市金融信用服务平台作用,深化中小微企业信贷服务。随后举行了45家银行金融机构入驻济宁市金融信用服务平台集中签约仪式。 济宁市金融信用服务平台自2019年12月上线以来,努力搭建“政银企”信用金融服务互通的平台,在疫情期间积极开展线上“信易贷”融资服务,助力中小微企业复工复产。截至目前,平台注册企业用户17113家,入驻银行金融机构47家,接收融资需求132个,成功办理融资业务85笔,融资金额达13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