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市紧紧围绕以建立健全信用制度体系为基础,强化信用信息归集共享,深度开展信用应用,提升信用服务能力,助力“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推动政府职能转变和社会治理能力提升,加快构建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推进“信用兰州”建设。 在加强监管力度、营造信用良好环境方面,兰州市加大落实信用监管任务清单力度、规范开展事前信用承诺、加强事中信用监管、制定公共信用综合评价标准开展信用分级分类监管、严格落实“逢报必查”“逢办必查”信用信息核查工作机制、强化事后信用联合奖惩、持续推进信用修复。 信用平台助力信用体系建设 近年来,兰州市信用体系建设成效明显。A级纳税人占法人企业比重为4.83%,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社会信用体系规划纲要涉及的诚信制度覆盖情况达到全国平均水平。信用修复机制建设情况较好,截至今年5月底,完成企业信用修复217家。由兰州市大数据管理局建设开通的兰州市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和门户网站,自运行后实现了国家、省、市三级信用信息共享平台的无缝对接,形成“征、管、用、控”的信用体系,后续完成了兰州市县区一体化信用平台和兰州新区及7个区(县)门户网站的上线运行,实现了全市信用信息共享交换,信用信息服务“全联通、全覆盖、查询广、服务优”。 据悉,自信用信息共享平台上线以来,已归集信用信息数据1.3亿,实现红黑名单在线查询和联合惩戒信息共享共用,包括红黑名单信息、法人基础信息、失信被执行人名单信息、企业异常名录信息、行政许可信息、行政处罚信息等19类信息。持续整合公共信用信息资源,深化拓展信用应用及服务。目前,已经整合41家市直部门、兰州新区及8个区县公共信用信息数据1.3亿余条,包括市场主体识别信息、登记信息、其他基本信息、股权结构信息、管理者信息、资质资格信息等共计22类220个资源,涵盖法院、市场监管、税务、环保、公安、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电子商务、工程建设等30多个领域。以整合的公共信用信息资源为支撑,各级政府部门和社会提供信用查询服务,截至目前,网站访问量达620万次,信用查询近8万次。 多举措持续优化完善信用平台 记者了解到,兰州市依托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手段对信用平台及网站不断进行优化完善,丰富信用应用场景。首先优化公共信用信息库,形成数据归集常态化机制,提升信用信息归集和公示质量。目前,已归集41家市级部门和八个区县及兰州新区1.3亿余条信用数据,实现了全市各类信用信息数据跨部门、跨行业、跨区域交换共享,并与国家、省信用信息交换平台互联互通;二是开发集失信核查、奖惩实施、奖惩反馈、案例归集、接口调用、报告打印、统计分析等功能于一体的联合奖惩系统,初步建立了“逢批必查,核实必惩”的机制;三是开发了“信用随手查”智能客户端工具,在不改造部门业务系统的前提下,实现了信用信息随手可查可惩;四是不断整合公共信用信息资源,深化拓展信用应用及服务,实现了在行政审批、工程建设审批、跨境电商、企业招投标等领域的应用。探索惠民便企应用,加快推进“信易+停车”、“信易+贷款”、“信易+餐饮”等应用的建设,充分发挥信用信息平台在城市管理和民生服务中的作用。
记者从南京市税务局获悉,今年上半年,南京市税务局切实担起“抗疫情、保大局、促发展”的责任,帮助2.43万家企业通过“银税互动”获得纳税信用贷款近95亿元,助力企业渡过难关,增强市场主体的经营安全感和获得感,提振信心,稳定经济,为服务“六稳”“六保”大局贡献税务力量。 据了解,南京市目前纳税信用A、B、M级企业有40.15万户,比去年增长10.78%,符合“银税互动”授信条件的企业占比达全部企业的83.7%。纳税人可以通过江苏省电子税务局或江苏省税务局官网查询自己的纳税信用级别。 南京市税务局联合23家银行推出24款信贷产品参与“银税互动”项目,在做好做细服务小微企业的同时,做到“三速”服务,即“快速跟踪上门、迅速高效审批、极速回应需求”,展现出南京税务助力企业复工复产的加速度。中小微企业可以通过江苏省电子税务局“金融街”模块和银行官网、官方APP进行网上申请。
6月24日,由邮储银行昌吉州分行、邮储银行五家渠市支行联合五家渠市税务局组织的“银税互动”活动在五家渠市税务局会议室成功举办。 五家渠税务局副局长徐卫东、纳税服务科科长张小勋、邮储银行昌吉州分行副行长曲向春、昌吉州分行公司部总经理董健、邮储银行五家渠市支行李晓萍出席会议。五家渠市40余名小微企业代表参加会议。 本次活动充分利用“银税互动”信息共享平台,主动对接企业需求,精准提供金融服务,帮助民营和小微企业缓解资金困难,尽快复工复产。邮储银行昌吉州分行为现场的小微企业代表详细介绍了邮储银行“银税贷”系列产品,并现场与有意向且符合条件的2家企业签约,发放贷款140万元,达成贷款意向400余万元。 据了解,邮储银行“银税贷”系列产品属于信用贷款,免抵押,线上申请线上发放,便捷、灵活,解决了部分小微企业无抵押融资难的问题。截至6月23日,该行已投放“银税贷”2214.8万元,惠及小微企业27家,有效纾解了企业复工复产之资金压力。 下一步,该行将继续加强与辖区内财政、税务等有关部门的联合协作,以行内优势产品为依托,担负起大行的社会责任,深化银企关系,携手小微企业共克时艰。
6月30日,陕西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陕西监管局联合发布关于积极开展“信易贷”工作支持中小微企业融资的通知。 其目的在于进一步加强信用信息共享,加大对守信主体的融资支持力度,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质效,促进中小微企业融资规模明显增长、缓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 据了解,《通知》重点工作任务包括:建立健全信用信息归集共享查询机制、建立健全中小微企业信用评价体系、支持金融机构创新信贷产品和服务、完善“信易贷”违约风险处置机制、完善推广使用“信易贷”模式、加强“信易贷”工作管理考核。 同时建立以下保障措施:建立“信易贷”工作协调机制,明确工作职责,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共同推动不断完善“信易贷”模式;保障数据安全,加强数据共享传输技术保障,提升陕西中小企业融资服务平台和各金融机构业务系统之间数据传输的安全防护能力;维护主体权益,避免越权操作,并建立相关制度对违反规定人员追究法律责任;复制推广经验,各市(区)有关部门、各金融机构及时总结开展“信易贷”工作中形成的好经验、好做法,梳理具有复制推广价值的经验做法,在全省范围内推广;加大宣传力度,在全社会形成守信受益、信用有价的价值导向,营造良好的信用环境,不断扩大“信易贷”的社会影响力。
为深入推进交通运输信用体系建设,加快构建科学有效的海事信用信息管理体系,营造诚实守信良好氛围,常州海事局近日多措并举积极推动监管领域信用体系建设。 一是积极开展内外部学习。组织业务部门对《江苏海事监管领域信用管理规定(试行)》汇编学习资料开展学习,组织局业务部门对《江苏海事监管领域信用管理实施办法(征求意见稿)》进行研讨,并在全局范围内开展《江苏海事监管领域信用管理规定(试行)》线上测试; 二是广泛开展宣传。通过企业走访、窗口发放、现场执法等多渠道向辖区港航企业及船舶发放宣传资料,营造良好氛围; 三是组织召开辖区信用管理规定宣贯会。辖区码头及施工单位9家、港航企业2家共计20余人参会,会上给相关企业介绍了“红、黄、黑”信用名单和守信联合奖励、失信联合惩治措施,并鼓励辖区企业主动提交信用承诺申请; 四是以常泰大桥建设为抓手,积极推动水上施工区域信用体系建设,在前期会议宣贯和合作机制建立的基础上,督促大桥施工船舶提交信用承诺。 下一步,该局将持续以航运公司、码头代理企业、大桥施工单位等源头单位为信用管理着力点,积极与常州市信用管理部门及应急管理局加强沟通对接,充分发挥信息平台在部门协同监管、涉企信息采集公示、失信联合惩戒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努力形成融合互动、政府部门协同联动、港航行业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社会信用体系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社会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近日,哈尔滨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一次会议分组审议了《哈尔滨市社会信用条例(草案)》,为解决当前哈尔滨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中的重点难点问题,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优化全市营商环境,结合实际制定社会信用条例。条例草案规定,哈尔滨市将编制联合奖惩措施清单,对失信行为进行惩戒,同时规定,政府部门加强政务诚信建设,依法兑现政策承诺。 守信激励与失信惩戒 社会信用信息的价值在于应用,通过对守信行为进行奖励和失信行为进行惩戒,进而发挥社会信用的引导作用。对此,条例草案从多方面进行了规定,包括:建立联合奖惩机制,编制联合奖惩措施清单;对守信主体的激励措施予以明确;对失信行为进行惩戒,对一般失信行为和严重失信行为分别规定了具体惩戒措施;对信用承诺制度予以规范,要求市、区县(市)人民政府建立社会信用承诺制度等。 社会信用主体权益保护 条例草案建立多项机制保障社会信用主体权益。 一方面赋予主体知情权,信用主体有权知晓其社会信用信息归集、采集、披露、使用等情况;同时,明确失信信息披露期限,期限届满的,应当将失信信息从公示网站、查询界面撤除删除;赋予救济权,信用主体认为信息的归集、采集等可能侵害其合法权益的,可以提出书面异议申请;明确了撤销程序,失信记录被原提供单位撤销的,相关单位应当及时履行撤销程序;赋予修复权,失信主体主动消除不利影响的,信息提供单位等应当作出修复决定:赋予良好信息不公开权,对于信用主体申请慈善捐赠、见义勇为等良好信息不作公开的,公共信用信息管理机构应当停止提供对外查询服务。 社会信用环境建设 条例草案从以下方面对社会信用环境予以规范:加强政务诚信建设,规定市、区县(市)人民政府及其工作部门在招商引资、政府采购、招标投标、债务融资以及开展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等方面,依法兑现政策承诺,履行合同义务,不得以行政区划调整、政府换届、机构或者职能调整以及相关责任人更替等为由违约毁约:推动商务诚信建设,规定市、区县(市)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市场重点领域信用监管,对食品药品、生态环境、建设工程等领域的严重违法失信行为,依法实施联合惩戒;推动社会诚信建设,加强自然人诚信建设,完善自然人诚信信用记录,实施信用激励与惩戒。
今年以来,国家税务总局内蒙古自治区税务局统筹谋划,以切实有效的实招、硬招助力“六稳”“六保”,为实现全区经济高质量发展贡献税务力量。 加大税校联动,为大学生创业就业提供更多机遇,助力“稳就业”。内蒙古税务局着眼当前大学生面临就业难的问题,与内蒙古大学创业学院建立党建联动长效机制。一方面,做好宣传,与高校达成税校合作协议,在高校打造税务实践教学基地,定期选派业务骨干在高校免费开设税收相关课程;开设“轶宾讲堂”,面向广大师生开展税法普及宣传,真正实现税法进校园。另一方面,用好“智库”,积极引进高校的科研“外脑”,开展税制改革、“互联网+税务”、电子商务税收管理等相关课题研究;鼓励大学生担当税务志愿者,深入办税服务厅和纳税人、缴费人中开展志愿活动。同时,税务部门组建“专项服务队”和“青年服务队”。“专项服务队”为高校建设创业孵化器、创业园提供便利和支持,提供一揽子税费优惠政策支持,帮助高校及创业大学生用好用足税费优惠政策;“青年服务队”直接面向大学生创业群体,对接大学生创办的企业,主动靠前服务,解读和辅导税费优惠政策,积极为有创业意愿的大学生提供涉税咨询渠道,帮助他们解决具体涉税问题。 推行银税互动,为恢复正常经济社会秩序贡献力量,助力“稳金融”。内蒙古税务局充分发挥纳税信用在社会信用体系中的基础性作用,与发改委、银保监局和金融机构密切沟通联系,完善机制、搭建平台、共享信息、创新产品,将“纳税信用”转化为“真金白银”,缓解了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形成企业、银行、税务三方共赢的局面。目前,已与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农业银行、交通银行、兴业银行等12家银行业金融机构签署新的合作协议;上线“云税贷”“银税贷”“税易贷”等9个金融产品,实现了在线申请、在线授权、在线审批、在线授信、在线查询的“全线上”服务。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成功授信7500余笔,发放贷款34.75亿元,为助力全区企业复工复产、解决资金困难发挥积极作用。同时,持续扩大“银税互动”工作的社会知晓度和影响力,并力争于今年在全区实现面向个体工商户的“银税互动”。
近日,中信银行安庆分行参加了由安庆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联席会议办公室组织开展的“信易贷”专场银企对接会活动,安庆市政府副秘书长、人行安庆市中心支行行长出席活动,市经开区、高新区等单位领导,90多家园区企业代表参加。中信银行安庆分行丁原行长助理代表安庆分行与信用贷企业现场签约。 会议以增进银企互信共赢、助推全市经济发展为主题,要求金融机构更好地推动全市企业复工复产,发挥信用信息应用价值,加大对守信企业的融资支持力度,持续开展“四送一服”服务实体经济发展。 中信银行安庆分行在会场联创中心一楼大堂设立展台,现场向参加活动的企业面对面沟通对接需求,得到了参会企业一致好评。
6月30日,记者从我区2019年度A级纳税人授牌暨“银税互动”签约仪式上获悉,今年1-6月,我区各大银行通过“税银互动”合作,为136家中小企业发放5890万元信用贷款。 目前,全区纳入信用管理的纳税人户数为8803户,共评出A级纳税人148户,B级纳税人3779户,M级纳税人2888户,C级纳税人109户,D级纳税人700户。今年的信用等级评价工作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社会关注显著提高,今年评价工作开展期间,广大纳税人非常关注信用等级评价,体现出社会公众对纳税信用等级评价影响力与认知度的提升;二是诚信纳税明显增多,今年A级纳税人户数明显增加,同比增加236.36%,体现出我区企业诚信意识和责任意识不断增强。 近年来,特别是2019年以来,我区积极落实国家和全市对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一系列部署,把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的重要抓手,加快补齐社会信用建设工作的短板,工作推进稳中有进、稳中有为,特别在制度建设、信易+运用、联合奖惩等方面都有突破性进展,信用信息的查询使用得到更加普遍的认同和推广。
为贯彻落实《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及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精神,进一步深化区域信用体系建设合作,6月22日~23日,长三角区域信用体系专题组第 31 次例会在浙江湖州召开。 一市三省根据区域信用合作年度计划,推进各项任务落实,取得积极成效 浙江履行轮值职责,牵头谋划年度区域合作事项,形成《2020年长三角区域信用合作重点工作计划》并联合一市三省信用办印发实施;做好生态环境领域区域信用联合奖惩牵头工作,着手修订合作备忘录及严重失信行为认定标准,探索构建区域生态环境领域行业信用监管机制并形成典型案例;初步制定长三角区域统一的第三方信用服务机构信用报告标准。 上海做好旅游领域区域信用联合奖惩牵头工作,开展区域旅游市场严重失信名单发布前期准备;推进“信用长三角”网站改版,增强“宣传发布、协同管理”功能,完善网站平台运行长效机制;初步形成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统一的公共信用报告和信用数据归集标准。 江苏做好食品药品领域区域信用联合奖惩牵头工作,着手修订合作备忘录及“严重失信者名单”认定标准,研究一体化联合奖惩措施;修改完善长三角地区城市信用合作备忘录,积极筹备召开长三角城市信用合作第一次例会,牵头探索长三角城市群信用多方位、多领域合作。 安徽做好产品质量领域区域信用联合奖惩牵头工作,着手修订合作备忘录和联合奖惩指导意见,选取巢湖市开展产品质量领域信用分级分类监管试点,研究构建监管指标体系,确定信用等级评定规则;牵头启动优化营商环境信用评估指标体系研究和政务诚信建设评估。 长三角地区作为“我国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引领示范区”,“信用长三角”建设不仅肩负着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跨区域“信息共享、监管共为、市场共育、规制共建、品牌共铸”的重要任务,也是推动实现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战略目标和探索构建区域一体化发展制度体系的重要助力,具有重要的战略作用和现实意义。一市三省要进一步发挥长三角地区地缘相近、人文相亲、经济相融的优势,在深化本身(市)实践和创新的同时,持续加大交流和合作,博采众长,共同进步。 长三角信用合作要按照引领示范的总体定位,叠加区域特色优势,着力深度融合,加快推进“信用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 一是发挥区域改革创新的核心优势,加快推进区域信用规制“一体化”。二是发挥数字经济发展的领先优势,加快推进区域信用信息“一体化”。三是发挥行业信用监管的先行优势,加快推进信用监管“一体化”。四是发挥区域联动发展的特色优势,加快推进信用市场“一体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