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8日,记者从省金融监管局获悉,截至6月末,全省中小微企业新增发放贷款达到538亿元,提前完成今年新增贷款300亿元的目标。 按照《甘肃省中小微企业专项贷款实施方案》提出,2020年至2022年全省新增发放中小微企业贷款1000亿元,其中2020年不少于400亿元,计划2021年和2022年各发放300亿元的要求。省金融监管局引导金融机构不断提升服务实体经济水平,加大金融支持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力度,促进全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截至6月末,省金融监管局会同相关部门通过扎实推进“信用体系建设、首贷培植、应收账款融资、信用保证保险、应急周转金建设、银税互动、产业链供应链金融服务”等七大专项行动,促进中小微企业贷款快速发放,今年已新增发放538亿元,提前完成2021年新增贷款300亿元的目标,贷款余额8702亿元,较2020年初新增874亿元。
为加快推进企业信用等级评定制度落实,精准实施分级分类监管,提升药品安全监管水平,7月26日,省药监局召开药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推进会,听取各单位信用体系推进进展,分析研究当前工作存在的难点和问题,研究部署下一阶段工作任务。会议由局党组书记、局长应宏锋主持,副局长张平以及相关处室负责同志参加会议。 应宏锋对省局推进信用体系建设工作给予充分肯定,他要求,下一步一是要提高思想认识,严格落实企业信用等级评定制度。各单位要强化责任落实,确保8月底前完成省本级企业信用等级评定。二是要强力推进“一网通办”机制有效落实,不断提高行政许可、日常检查、行政处罚和稽查办案信息化水平。三是要全面推进信用修复和行政审批事项告知承诺信用管理机制,强化“黑名单”管理,建立健全“一处失信、处处受限”联合惩戒制度,推动企业主体责任落实。 张平对抓紧抓实下一步信用体系建设各项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
7月22日下午,湖南省文化和旅游工作现场推进会在长沙召开。会议学习贯彻了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传达落实了湖南省委十一届十三次全会和湖南省政府全会精神,总结了湖南省上半年文化和旅游工作,学习交流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经验,部署了下半年重点工作。 2021年以来,湖南省文化和旅游系统以庆祝建党100周年为主线,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年”“宣传工作机制创新年”“百年伟业·红色旅游年”三个主题活动年为抓手,不断推进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各项工作有序推进,开局良好。上半年,全省接待国内外游客3.93亿人次,比2020年同期增长65.48%,比2019年同期增长0.77%;实现旅游总收入4592.76亿元,比2020年同期增长75.47%,比2019年同期增长4.85%。 会议指出,下半年,湖南文化和旅游工作将突出抓好艺术创作,办好第七届湖南艺术节,推出一批优秀的专业艺术和群众艺术作品。筹办2022年湖南戏曲春晚,继续开展“送戏曲进万村、送书画进万家”惠民活动,实施“雅韵三湘”高雅艺术普及计划;坚持守正创新,提升湖湘优秀传统文化保护利用水平。大力推进“没有围墙的革命历史博物馆”建设,突出长征国家文化公园(湖南段)等重点建设。抓好第五批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申报工作、非遗数字化记录工程和非遗工坊建设;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加强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大力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高质量发展五年行动,突出抓好公共文化新型空间、文化惠民工程、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等工作;紧盯旅游万亿产业目标,加快重大项目建设。重点抓好马栏山视频文创产业园、溆浦县雪峰山大花瑶景区建设等十大重点项目,调度和推进市州140个重点项目建设。推进湘赣边红色旅游融合创新发展区等重大红色旅游项目建设,打造韶山—井冈山红色旅游铁路专线品牌;加强“锦绣潇湘”品牌推广,进一步拓展客源市场。创新举办各类文化和旅游节会活动,积极组团参加国际性平台展会,开展线上线下营销;突出试点示范带动,进一步激发文化和旅游消费。推动长沙市、株洲市、郴州市创建全国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试点城市。做好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旅游休闲街区建设。发放全省文化和旅游惠民消费券(卡),推动市州开展“发放亿元消费券 促进文旅大消费”活动;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促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以特色小镇和旅游民宿为抓手,促进乡村旅游向市场化、产业化、休闲度假型方向发展。开展乡村旅游重点村建设,加快推进文化生态旅游融合发展精品线路建设,深入推进旅行社“送客入村”;全面提升治理能力,牢牢守住安全底线。进一步落实疫情常态化防控措施和规范行政审批权限,健全信用信息交互共享及联合惩戒机制。深化文化市场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加强综合行政执法队伍建设,推进文化和旅游市场“打非治违”三年专项整治行动。
为进一步加强全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加快构建失信联合惩戒大格局,近日,巴中市对1245个失信被执行人(企业类)发起联合惩戒,联合惩戒实施单位将依法依规对该批失信企业落实联合惩戒措施。纳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的企业将在项目审批、申请财政资金和优惠政策、公共资源交易、土地供应、融资授信、评优评先等方面受到约束和惩戒。
记者从省住建厅获悉,经全省建筑工人实名制管理系统数据汇集、对比分析,各地建设主管部门核查,我省日前将高淳区城北商务区保障房建设二期东地块工程B区施工项目等1345个建设项目列入全省6月份拖欠农民工工资预警项目,并进行了通报。 被通报的拖欠农民工工资预警项目来自全省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领域。省住建厅相关负责人说,全省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得到有效遏制,但仍有部分工程建设项目未按规定严格落实建筑工人实名制考勤、总包代发等制度,部分项目工资发放不及时、数据传输不畅通,项目经理和负责人考勤率未达到40%、监理工程师考勤率未达到20%等问题还较为突出,严重违反全省建筑工人实名制管理相关制度。 我省要求列入预警项目的建设单位、总承包、监理企业强化建筑工人实名制管理、专用账户及银行代发工资等制度落实,务必于今年8月底前整改到位,有关考勤数据将在全省建筑工人实名制管理平台予以核实。对逾期未整改到位的项目和企业,省住建厅将严格限制施工、监理企业承担新建工程建设,并记入信用档案,扣除相应信用分值。同时,将项目建设单位报省根治拖欠农民工工资领导小组办公室,实施联合惩戒。
记者在7月23日廊坊中院召开的执行工作新闻发布会上获悉,2021年以来,廊坊两级法院执行局集中开展“作风能力质效提升年”专项活动,不断规范执行权力运行,完善执行联动机制,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最大限度实现当事人的胜诉权益,不断向“切实解决执行难迈进”。 上半年,全市法院共受理各类执行案件27601件,执结17429件,收结案同比分别上升23.56%和32.08%;总执结率为63.15%;总执行到位金额为49.97亿元,同比增长219.91%;人均结案295.41件,全省第一。其中,中院本级共受理各类执行案件782件,执结577件,收结案同比增长31.21%和27.09%;总执结率为73.79%;总执行到位金额为35.57亿元,同比增长571.13%;人均结案超过96件。 廊坊中院确定今年为作风能力质效提升年,同步开展扁平化管理和执行事务外包两项改革措施。目前,圆满实现了年初确定的各项工作目标。永清县法院、安次区法院执行质效进入全省第一梯队,其他法院质效也有大幅提升。全市法院执行办案平均用时由163天下降至63天,中院本级执行结案平均用时与去年同期相比从121.83天降至58.64天。拍辅机构协助司法拍卖工作及引入法拍贷后,上拍率及成交溢价率大幅上升。1至6月份中院本级网拍成交额为1.4517亿元。严惩失信被执行人,全市法院共曝光失信被执行人信息4655条,限制高消费9115人次,协调公安机关协查临控33人,移送拒执案件17件,不断提升执行工作强制力和威慑力。 固安县法院从健全落实规章制度入手,执行工作与去年同期相比均有较大提升。三河市法院构建“八统一”工作模式,结案平均用时为64.55天/件,执行完毕案件结案平均用时37.07天/件,执行效率大幅提高。香河县法院进一步规范司法拍卖行为,今年以来进行网络司法成交47件。永清县法院大力拓展执行案件网上立案渠道,目前已有23件案件网上立案成功。文安县法院建立“两周一熟知”制度,即对质效考核数据实行“周报制”,对执行案件实行“周调度”制度,要求执行法官必须了解被执行人的家庭情况,确保执行工作的针对性。大城县法院联合31家行政审批、监管机关修订完善失信被执行人联合惩戒协作机制,明确各单位的分工职能,为社会诚信体制建设提供了有力保障。廊坊开发区法院积极与市车管所协调,引入车辆查控专网专线,成立警法服务站,有效缩短委托办理车辆查封的时间。安次区法院主动与公安部门协调联动,在安次公安分局积极配合下,上半年共移送公安临控查找被执行人9人,移送公安拒执罪5件。全市法院打击拒执罪工作进一步常态化、规范化,有力助推“切实解决执行难”工作顺利开展。 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强化执行工作宣传,不断增强执行工作透明度,让更多群众了解执行、参与执行、理解执行。目前,廊坊两级法院共开展涉执专项行动13次,邀请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见证执行39人次,录播《执行局长走进直播间》和《执行现场》各4期;在各级媒体刊发稿件350余篇,刊稿数量较去年同期相比提升41.32%。
7月22日,广州市教育局发布“关于开展暑期校外培训机构联合执法检查的通告”,从7月23日开始,与市公安局等部门组成联合执法检查小组,重点清查教师无证上岗、超纲提前教学、超长超期预收费等违规培训行为。 通告表示,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18〕80号)》《广州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关于强化疫情常态化防控工作的通告(第23号)》等通知精神,市教育局和市公安局、社会组织管理局、卫生健康委、应急管理局、市场监管局、消防救援支队等部门自7月23日起开展校外培训机构暑期联合执法检查。 凡是没有取得办学许可证、营业执照(事业单位法人证书、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证书)的校外培训机构立即停止面向中小学生的学科类培训,妥善处理好遗留问题。 证照齐全的校外培训机构要严格规范办学行为,重点清查教师无证上岗、超纲提前教学、超长超期预收费等违规培训行为。 强化疫情防控,落实疫情防控主体责任,建立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落实人员分类管理,做好人员卫生防护,加强重点区域管理,储备足够的常用防护物资、测温仪器、消毒剂等。 规范市场秩序,杜绝无照经营、不正当竞争、合同违法、价格违法、虚假违法广告、不按要求公示各种信息等现象。 强化校外培训机构安全管理。重点查处存在消防安全隐患、安保安全隐患、食品安全隐患的现象。 自2021年7月23日开始,联合执法检查小组将对全市校外培训机构开展联合执法检查工作。对通告以后仍然无证办学的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第六十四条规定责令停止办学、退还所收费用,并对举办者处违法所得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罚款;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由公安机关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并列入全国校外培训机构黑名单。对证照齐全的校外培训机构出现违规培训行为的建立负面清单,列入黑名单,黑名单信息、联合执法检查结果等及时归集至省公共信用信息平台进行信用管理,对违规的校外培训机构按有关规定实施联合惩戒。 市教育局同时表示,希望广大学生、家长及社会群众树立正确教育观念,理性对待参加校外培训的作用,不盲目攀比,切实减轻孩子课外负担。同时,鼓励对校外培训机构违规办学行为进行举报。
记者7月21日从省发展改革委获悉,我省积极推进“信易贷”服务实体经济,以信用助力中小微企业融资步入机制化轨道,破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题。截至今年5月底,已建成运行“信易贷”平台15个,累计发放信用贷款1930亿元。 “信易贷”是以信用为核心的创新型普惠金融产品,重点通过加强信用信息归集共享,破解银企信息不对称问题,督促和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中小微企业信用贷款的支持力度。2019年9月12日,国家发改委和银保监会联合下发《关于深入开展“信易贷”支持中小微企业融资的通知》,推动“信易贷”工作落实落地。 在体制机制上,我省首次将“信易贷”工作纳入省金融委地方协调机制2021年工作要点和重点工作议题,多方联动,按月通报。在信用信息归集方面,省发展改革委根据金融机构审贷放贷需求,依托省公共信用信息共享服务平台加大水电气、纳税、社保、住房公积金、合同履约等特定信息归集共享力度,并累计推荐信用状况良好、有融资需求的白名单企业1700多家。 截至今年5月底,全省建成运行“信易贷”平台15个,入驻企业18万户,引入金融机构370家,发布金融产品1750项。其中,今年1月至5月发放782亿元。
为深入推进“信易贷”工作落地见效,切实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持续优化宽城区营商环境,7月21日,宽城区政数局组织召开全区“信易贷”工作推进会,各街镇、开发区信用体系建设工作分管领导、主要负责人参加会议。 会议首先总结了宽城区2021年上半年“信易贷”工作进展情况,随后区政数局局长程光远围绕国家及省、市“信易贷”政策方针、总体形势,对下半年宽城区“信易贷”工作作出了全面安排部署,并向各街镇、开发区明确了工作重点及任务分工。最后区信用办工作人员对参会单位在“信易贷”工作推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困难一一进行了解答。 本次会议为全区“信易贷”工作指明了方向,为切实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提供了新思路、新办法。区政数局将凝聚多方合力,积极做好“信易贷”金融服务推广工作,精准滴灌中小微企业,将普惠金融落到实处,共绘信用惠企服务新画卷。
7月20日,重庆市委政法委、重庆市高级人民法院、重庆市公安局、重庆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重庆市住房公积金中心联合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全市综合治理执行难工作大格局建设情况。记者从发布会上了解到,重庆共有55家单位建立了执行联动机制。 据介绍,2019年,在中央的统一部署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重庆建立健全了“党委领导、政法委协调、人大监督、政府支持、法院主办、部门配合、社会参与”综合治理执行难工作大格局。重庆高院、重庆市发展改革委、重庆市公安局、重庆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重庆市市场监管局等全市55家单位建立执行联动机制,进一步完善了“点对点”网络执行查控系统,并积极推动网络查控系统提档升级,实现线上冻结、扣划、查封、过户等。 在执行联动机制下,重庆在全国率先建立覆盖省域范围的不动产线上查控机制,全市法院累计查询不动产案件66.48万件。重庆法院对接市信用平台联合奖惩子系统,建立对失信被执行人名单信息自动比对、拦截、监督、惩戒系统,全市38个区县、51个部门和单位累计查询“红黑名单”1397万次,触发失信被执行人83571次,反馈执行措施51260条。此外,完善社会信用档案制度,将失信被执行人信息作为重要信用评价指标,纳入社会信用评价体系,2019年以来共有13787名失信被执行人在工商登记环节受到任职资格限制,170余家失信企业暂停享受科技创新扶持政策。重庆法院还与市住房公积金中心协作联动,累计执行住房公积金冻结4833笔,涉及资金3.78亿元;扣划444笔,涉及资金0.36亿元。 在全市法院综合治理执行难工作大格局下,2019年以来,重庆法院共办理执行案件90.4万件,执结82.4万件,执行到位金额1353.1亿元。